Copyright © 天府信息快讯 蜀ICP备2021005531号
周昭荣(四川内江)
2024年是改革开放46周年,我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受益者和见证者。在改革开放历史的进程中,国家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电大生等“五大生”,其毕业后通过考试合格的可录用为国家干部,解决了当时机关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特别是1985年内江地改市,不少“五大生”进了机关,我在1988年录用为干部后安排到了人事局工作。1998年8月,我调到区委组织部任副部长,见证了“三讲”教育,争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见证了区委创新制度确保选好人用好人的八条经验,备受到媒体关注。
一份录用干部的文件诉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春天”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我的命运与国家命运联在一起,我的命运之所以能改变,是因为有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这关键一招撞击了我的心灵,催生我的记忆,我情不自禁还原我在改革“春天”里的故事。
2016年我在内江市市中区人大常委会机关退休,今年12月就67岁了。回顾我的人生,历历在目。我于1974年高中毕业后即下乡当知青,1977年回城被招为集体所有制职工。
1982年,传来了好消息,除了恢复普通高考,国家还打开了成人高考的大门,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设立中央电大。当年上半年,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首次面向全国招生。对我来说,无疑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1982年下半年,我所在的中央电大“82级汉语言文学内江班”正式开课。我如期完成了学业,1985年8月30日获得了电大大专毕业证书。
改革的春风吹向大江南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我看到了希望,渴望打破身份枷锁的“春天”如期而至。但好事多磨,有一次,当有关部门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干部时,我抱着极大的希望去报名,却被拒之门外,因为我是集体所有制单位的职工而与报考无缘。
当时,我很不服气,怒发冲冠,从心里呼唤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废除身份歧视,“不拘一格降人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竞争和机会均等。正如奥运会上的竞争,不分种族,不论身份,能者当冠军,不能者被淘汰。由此,我写了《我不服气》的短文,在上海《人才开发》杂志上发表。言为心声,行随心走,我以奋斗的姿态期待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春天”的到来,那时必定是根深叶茂,繁花似锦,硕果累累。
1985年8月,我电大毕业。此时,我的身份仍是集体所有制职工,我撰写的毕业论文《“金鹏”腾飞的法宝——内江市钢窗厂开发新产品的调查》获得优秀论文并在《国内外经济管理》《内江调研》《内江科技》杂志发表。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要人单位乐开怀”,内江市委研究室、内江市税务局等单位领导看到这篇文章发表争先恐后找我谈话,希望我到他们单位去工作。他们到组织人事部门咨询,能否将我调入机关单位,得到的答复是因目前干部人事政策规定,集体所有制职工还不能直接调入机关。他们叫我到办公室,皱着眉头,张开双手,无可奈何反馈了情况。此时,狂风暴雨吹打我的心灵,天摇地动冲击我的心扉,我只能长嘘短叹:有心栽花花不开。
1987年,时任内江市市中区人事局长谢自荣得知有关单位需要我但因身份限制没有调动的情况,又看到我发表的电大毕业论文后,他电话通知我陪他到几个企业调研人事制度改革情况和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情况。到了调研现场,召开座谈会,查看资料,听取汇报。三天调研结束后,返回的路上,他马上安排我将调研的情况写成调研报告、工作简报。我加班加点、一鼓作气写了3篇调研文章并在《内江人事》上发表。谢局长看到我写的文章再次发表,十分满意。后来我才得知,那时他在考察我的真实水平和能力。他对我说,党的好政策来了,国家出台了解决“五大生”(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职工业余大学、高等学校举办的函授大学和夜大学的毕业生)的政策,拟按有关规定程序解决我集体所有制职工身份问题。这真是机遇给我开启了一扇通向机关的大门。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好政策犹如奔腾的春潮激流,浩浩荡荡,锐不可当,穿过阻力、穿过险滩,冲破身份的牢笼,打开身份的枷锁。按最新干部人事政策,经严格程序,报上级人事部门批准,我的身份华丽转身,由集体所有制职工变为国家干部,并于1988年1月调入到内江市市中区人事局工作。这年正是改革的第十个年头。
1998年8月,我调到区委组织部工作并任副部长,这年全国组织系统唯一的全国发行的专业报纸《组织人事报》,在庆祝改革20年的时期,开辟了“回眸二十年,我说组织人事制度改革”征文。我将亲身经历写成文章《“春天”的故事》在此报第700期发表,同时,此文获全国“组织部长工作笔记征文”一等奖,并在《华西都市报》发表。
1997年至今我出了《改革与实践》三本文集(其中第一本与谢自荣合作),共收录文章211篇,共50余万字,大部分在媒体发表,其中,多数是论组织人事干部人才工作的理论文章,有的文章获优秀论文成果奖;退休8年,我将写的文章诗歌等编辑成7本《诗文集》,充分展示了老有所为的风采。
见证区委创新制度确保选好人用好人的八条经验
2002年至2003年,我参与了市中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见证了中共内江市市中区区委创新制度,确保选好人用好人的八条经验。
一是坚持和完善选用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制度。
区委明文规定:区委工作部门、区政府组成部门领导班子一般要配备1名35岁左右的干部,乡镇党政领导班子一般要各配备1名30岁以下的干部,也要合理使用其他年龄段的优秀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50%的区委工作部门、区政府组成部门要配备女干部,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应各配备一名女干部,10%以上的区委工作部门、区政府组成部门和乡镇党政领导班子要配备正职女干部:50%的区政府组成部门要配备党外干部,法院、检察院要逐步配备党外干部,在三分之一以上乡镇要逐步配备党外干部。当时,全区十四个乡镇党政领导班子都配备了一名3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其中有50%的乡镇配有30岁左右的党政一把手;在56个部、委、局、办中有53名女实职领导干部,有36个单位,65%的领导班子配备了一名担任实职的女领导干部,占同级干部27%。在全区20个镇乡街领导班子中100%的配备了担任实职的女领导干部,占同级干部的21%;在40%的政府工作部门配备了党外干部。二是坚持和完善干部交流制度。区委规定:区级党政机关,乡镇领导干部在同一单位同一职位担任正副科级领导职务满10年的必须交流。干部交流重点在区级机关之间、乡镇之间或区级机关与乡镇之间进行。当时调整了必须交流的15名领导干部。三完善领导干部最高任职年龄制度。区委规定:区级机关、乡镇机关中,凡男年满52周岁、女年满50周岁的正副科级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和区政协机关中,凡男年满54周岁,女年满52周岁的正副科级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从区级机关和乡镇机关转任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和区政协机关正副科级领导干部的,原则上要能任满一届。根据工作需要,在政府部门任职的党外干部可放宽2周岁。未满上述最高任职年龄的,本人自愿,经组织同意,也可改任非领导职务。当时全区有22人达到最高任职年龄,已从实职领导岗位退下来改任非领导职务。四是实行提拔领导干部最高任职年龄制度。区委规定:新提任副科级实职领导干部,由一般干部提任的,年龄一般不得超过37周岁,由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或相应职级的其他非领导职务提任的,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新提任正科级实职领导干部,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党外干部、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干部、获得学士及其以上学位的知识分子,确因工作需要,任职年龄可放宽2周岁。当时提拔了21名未达到最高任职年龄的人员。五是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考核制度。区委规定:每年要对区级机关、乡、镇、街领导班子创“四好”班子、创“六好”党委和领导干部的德能勤绩廉进行民主测评和考核。在民主测评中,经组织确认:领导干部所得优秀票低于应到人数60%的,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不称职票达到或超过应到人数20%的,年度考核确定为“不称职”;不称职票达到或超过应到人数30%的,按有关程序免去现职。2002年度,全区参加考核的领导干部372名,其中优秀等次51名、称职319名,不称职2名。六是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制度。区委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坚持“凡提必推”原则,把民主推荐的结果作为确定考察对象的重要依据之一。得票数多者方可列为考察对象;得票数少者不得列为考察对象;得票较多且相近者,实行差额考察。七是坚持和完善“三公一体化工作制”。区委规定:继续推行“三公一体化”工作制,即公选科级领导干部、公推科级后备干部、公考科级领导职务任职资格,这三项工作同时报名,同时运用考试结果。当时已公选任用区招商局副局长等6个职位的领导干部,已公推确定副科级后备干部150名,已公考确定具有副科级领导干部任职资格人员300名。此做法,得到省委组织部肯定。八是坚持和完善“凡进必考”的人事制度。区委规定:要坚持区级机关,乡镇机关“凡进必考”制度,即凡是新进国家公务员和党的机关工作者队伍,必须经过考试、考核方能进入。区级机关、乡镇机关补充工作人员,必须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并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标准择优录用。全区每年将拿出一定数量的职位,面向大专院校公开招考。新建立的区属事业单位参照执行。区国库集中收付中心面向全区公选工作人员,经过笔试、面试录取了10名。我将区委坚持和完善这八项干部人事制度的经验写成文章《区委与时俱进创新制度确保选好人用好人》在《干部监督内参》2003年第25期上刊登。
见证“三讲”教育,守正创新
1998年11月2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的意见》,从1998年11月开始,全党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集中时间,分期分批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进行“三讲”教育,是促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有效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正确决策,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一次创造性探索和成功实践,是延安整风精神和党的“三大作风”在历史新时期的丰富和发扬。当时,我作为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见证了市中区县级领导干部开展“三讲”教育。我专门写了从“三讲”教育经验上升到理论并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文章《运用“三讲”教育成果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在《党建之声》2000年第9期发表。其主要内容:一是加强领导干部的自我监督。“三讲”教育中领导干部“自我剖析”的经验很实在,运用这个成果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自我监督十分必要。二是加强领导班子成员的互相监督。“三讲”教育中,领导班子成员之间交心谈心,互相批评,加强相互监督的经验,要运用到今后的领导班子内部互相监督工作中去。三是加强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这次“三讲”教育,把群众参与监督贯穿始终,效果很好。四是加强上级组织对下级领导干部的监督。“三讲”教育中往各地派巡视组,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在各环节上加强对干部监督的经验很好,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强化上级监督的责任意识,每月派人到下级专门了解领导干部的情况。
总之,只要运用“三讲”教育成果,就能加强和改进干部监督工作,发挥干部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为群众造福。我见证了“三讲”教育,以此为动力,积极为干部人才知识分子办实事办好事。区劳动局有位老同志雷良才反映更改参加工作时间,要求享受离休干部待遇,反映了10多年,我为此查实了很多原始资料,翻阅了不少文件和政策规定,找当事人召开座谈会,到省、市委组织部反映情况多次,最后,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证据,经市委组织部批准,1999年该同志如愿以偿,明确为离休干部。2000年1月26日春节前,她特意给我寄了明信片,“周部长:我衷心祝愿你春节愉快,身体健康、合家幸福,谢谢!”2002年她享受副县级待遇。
回首往事,为了感恩改革,我在职时以奋斗姿态工作,成绩斐然,1990年提拔任人事局副局长、历任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民政局局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内江市市中区区委授予首届“十佳干部”称号;我退休后,老有所为,在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事政治、历次主题教育精神中,积极发挥余热,在关工委、老科协、扶贫基金会发光发热,我被市委组织部、市老干部局、市人社局授予全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省委授予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荣获第十届四川关爱明天十佳五老提名奖。
综上所述,一方面,我个人享受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红利,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改革开放,感谢新时代;另一方面,我见证了“三讲”教育和区委创新制度确保选好人用好人的八条经验,这充公说明市中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卓有成效,载入史册。
欢迎访问天府信息快讯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