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天府信息快讯 蜀ICP备2021005531号
孙红梅(四川绵阳)
第六期分享主题《读写中行走》
“欲求教育好,先做读书人。”分享不仅让每一位分享者都学会阅读,学会思考,更是一次抛砖引玉,让更多的老师想要阅读,愿意思考。
尊敬的张文质老师,谢云老师,李晓霞老师,各位教育行走的美仁,大家晚上好!“欲求教育好,先做读书人。”本次我就最近读过的几本书跟各美仁谈谈我的体会。
首先,我向大家推荐谢云老师的《寻找教师成长的内驱力》。
漫步校园,很多老师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惑,比如,当教育总是在一遍遍重复自己,不可避免地出现职业倦怠的时候。当教育越来越卷,面对风华正茂的学子和他们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的时候;当社会在变,教材在变,学生在变,以往成功的经验可能变成现在失败的教训的时候……教育的激情正在一点点消退,教育的幸福感正在一点点消失。
谢云老师认为,所有问题的根源,就是教师失去了成长,化解这些矛盾方法就是,教师不断的成长。
在《寻找教师成长的内驱力》这本书里,谢老师反复强调。只有教师不断的成长。才能克服职业倦怠,只有教师不断成长,才能不辜负家长和学生的期待,才能适应不断的变化的社会环境,只有教师不断成长,才能与学生心灵契合,拥有职业幸福。
一般的学校都很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为他们寻找导师,搭建平台,却很少关注中年教师的成长。谢老师认为,中年教师的温和,柔软,仁爱,慈悲,可以让教育更优雅。但中年也容易消磨锐气,产生倦怠。因此,教师的成长是一条“无尽之路”,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一般的学校往往很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经常组织教师备课、赛课、写论文等,精神成长却很少提及。谢老师认为,阅读拓宽视界,写作是思考的外化。专业成长固然重要,精神成长尤为重要。不注重教师的心灵归宿和价值取向,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成长。
在《寻找教师成长的内驱力》这本书里,谢云老师从行动力、学习力、思想力三方面为我们探寻教师成长的路径。
在砺炼篇里,谢老师谈到,,教师成长的最佳途径是“读写思行。”教师应成为积极的行动者,成为自觉的思考者,成为坚定的写作者,成为主动的阅读者。不断积累教育智慧,成为三明教师。
同时,谢老师认为,教师成长,要从“心”开始,内心认同是教师成长的起点和动力。因为认同,才会主动成长,因为认同,才能突破成长路上的一个个瓶颈,因为认同,才不会认为统筹八小时以外是一种负担。
在这本书的许多章节里,作者反复强调教师读写的重要性,如《正确认识教育随笔的价值》、《要做教书人,先做读书人》《作为写作者的教师》、《教育写作的意义和价值》。创办知行社,发起教育行走。作者以自己的读写实践和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于漪、于永正、李镇西、魏书生等大量名家的例子,说明读写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在他看来,阅读拓宽视界,写作是思考的外化。一个教师,如果不读书也不写作,他的生命状态可能停滞不前,他的专业发展也会是一潭死水。
许多老师认为教师的工作已经够辛苦的了,哪有时间读书写作呢?有一种说法叫《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 越忙越没时间读书,,就越容易因教师失去成长而陷入更加忙乱的境地,教学工作似乎陷入了死循环。如何打破这种死循环呢?就来看看刀哥这本书吧。
第二本书是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认为李镇西老师的成长之路是对教师的读书行思的最好诠释。李老师认为教师的成长,始终伴随着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
这四个“不停”中:最核心的是“不停地思考”:以思考统帅并贯穿实践、阅读和写作;最关键的是“不停地实践”:以实践带动和促进思考、阅读和写作;追求“有思考的实践”和“有实践的思考”,是作为教师成功的原因。
四个不停让李老师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成为了艺术,让他的教育故事充满了智慧。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里分享的教育故事,有几点让我感受颇深。
首先,李老师认为教育的基础是热爱,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就像刀哥所说的那样:“为了爱,所以爱,因为爱不存在!”因为热爱,所以充满激情,因为热爱所以甘愿付出。捐助困难学生。背学生去看病,给学生过生日,给学生写情真意切的信。和学生一起去郊游玩在一起打成一片......因为热情,常常感动学生和家长,因为重感情,又常常被纯真的学生感动,这种双向奔赴让教育开出绚烂之花,结出累累硕果。由于师生都珍视这份感情,于是他们的关系,亦师亦友,让教育充满幸福。
其次,抓住教育契机,润物细无声地教育学生。
很多人不愿意当班主任,就在于班主任工作时间长,从早守到晚,突发事情层出不穷,每个人的教育生涯都可以写成厚厚的书。比如考试作弊,学生东西被偷,上课玩手机,跟老师顶撞,学生之间闹矛盾打架。班主任好像是救火队,疲于应付各类偶发事件。
但李老师却好象很享受每一个突发事件,他处理突发事件并不单纯为处理问题而处理问题,而是将它们变成一个个教育的契机,不露声色地让学生自我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比如李俊偷生活费,安超转学,帮助伍建,通过一件事情教育全体学生,又通过集体的力量去帮助每一个学生。同时又很善于保护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应当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最后。将思想品德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现在教育的弊端是,过分看重分数,忽视品德教育,致使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殊不知厚德载物,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等这些人长大成人,即便学业有成,事业成功,家庭美满,却因为德不厚,无法驾驭自己的家庭,财富,地位。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让自己的人生输得一塌糊涂。甚至贪污,受贿,弑母,杀子……万劫不复。
李老师始终将思想品德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李老师桃李满天下,学生中有很多是社会精英,但也有很多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善良、正直,上进。这是与李老师的品德教育分不开的。李老师在语文课上,在班会课上,抓住一切契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现在我们往往忽视优生的教育,因为他们成绩好,就一好遮百丑,掩盖了他们的问题。忽视了对他们思想上的教育, 李老师能客观地看待优生,认识到优生思想上的的脆弱。
转化一个后进生,社会多一个好公民,单位多一名好员工,小区多一名好邻居,家庭中多一个好父母。给优生更高的要求,更多的机会,尽力地培养他们。让他们将来成为栋梁之才,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种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才是真正为社会为民族负责的教育,这样的学生,才能肩负时代的使命,才能走得更踏实,走得更远。
功利的教育更容易将学生引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哪怕教出再厉害的学霸,即便是将来再位高权重,再杰出,但如果这些人品德不过关,忘恩负义,行贿受贿,出卖国家利益。这样的教育都是失败的!
第三本书是《破解高效学习的密码》
阅读《破解高效学习的密码》这本书,里面有很多概念,比如表征、同化、上位、下位等概念。最初觉得很抽象,读得很慢。后来跟教学结合起来,才有所领悟。我跟大家分享两个概念吧!
概念一、策略性知识。 我们一般以为的知识,都是指公式、定理、概念等用文字固定下来的东西,其实这只是狭义的知识,是知识中的一种一一陈述性知识,是教学中的重点。
程序性知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是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不能运用陈述性知识时一般会认为学生太“笨”,当我们认为学生太笨时,就失去了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动力。因为我们认为“笨”属于客观原因,天生的难以改变,其实问题出在第三类知识策略性知识上,思维、方法、情绪、态度、价值观等属于策略性知识。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思维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很多优秀的教师往往会在这方面下功夫,常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策略性知识常常被我们忽略。这样,教育教学中就少了很多办法,造成优生难以培养,中等生难以提高,后进生难以转化。
概念二顿悟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个体思维遇到障碍而停止之后,突然觉醒理解了问题,且得到了创新性的认知重构的过程,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顿悟。
顿悟是一个什么过程呢?1+1=2是不能算顿悟的,问题情境应该是我们前所未见的,没有相似经验可以提取和应用的,需要我们整合所有信息,不断将信息建立联系,甚至要打破固有的思路来创新性解决问题,只有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才是顿悟的过程。
学习上有过顿悟的孩子,是善于思考的孩子,也是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的孩子,求知探索的乐趣会让他越来优秀。学习上没有过顿悟的孩子,在学习中体验到了的乐趣很少。总是懒于思考,眼中无光,一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就本能地退缩。这样在学习上很难突破,会成为中等生或差生。
产生顿悟的问题要难度适中? 如果问题难度很小,拐一两个弯学生凭经验就可以完成,完全没有难度,无从产生顿悟。如果难度太大,拐十几个弯都不能完成,下次看到问题就直接放弃,顿悟更无从产生。至于什么叫难度适中,要根据具体学生具体分析。
而问题的难度,要随着学习的深入层层递进,不断地上位。
现在我们的教育,以满堂灌为主学习,学生常常淹没在题海中,品尝不到学习的乐趣,越学越厌学,对学生终生发展尤为不利。《破解高效学习的密码》。可以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更加符合认知规律。
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垂听!
欢迎访问天府信息快讯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