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天府科技 > 正文
隔代爱:别用手机毁了亲孙子

来源:    综合作者:     2025-03-03 11:55:46    浏览量:

       凌晨三点的居民楼里,突然炸响的哭喊声惊醒了整栋楼的住户。13岁少年举着菜刀抵住脖颈,嘶吼着"不还手机就死给你们看",母亲跪在地上崩溃痛哭——这不是惊悚片场景,而是发生在深圳某中产小区的真实事件。


       同样的事情在渠县上演,家住望江亭的同事李玲(化名),精神萎靡、脸上大大黑眼圈与红肿的眼睛十分突出,她读小学六年级的大儿子强强手机成瘾,因收了强强的手机,他儿子强强已经在家绝食一天一夜。为此,她伤透了心。因李玲与丈夫是各自单位的骨干,都很忙。夫妻俩自己带着小女儿,大儿子强强就让退休居住在另一个城市的爷爷奶奶带养。由于隔代爱,爷爷奶奶特别溺爱孙子。强强要天上的星星,他们就不会给他月亮。从一年级起就给孙子配有智能手机。从此,强强玩手机打游戏成瘾。她们发现后就转到自己身边来,控制儿子玩手机的时间,结果就导致强强的激烈反抗。


       这绝非个例,在无数家庭中,类似的场景正悄然上演。许多爷爷奶奶退休后,满心满眼都是孙子孙女,将疼爱化作了无原则的溺爱。在他们看来,孩子想要手机,那就给,能让小家伙开心就好,哪曾想,这一给,竟给孩子的成长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就拿小区里的张奶奶来说,孙子一哭闹,手机立马递过去,动画片、小游戏轮番上阵,孩子瞬间安静,张奶奶也松了口气。可久而久之,孙子出门不愿走路,吃饭要看手机,学习更是抛诸脑后,眼睛也早早地戴上了眼镜。爷爷奶奶们往往忽略了,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自律性差的他们极易被手机里五彩斑斓的虚拟世界吸引,一旦沉迷,再想拉回,难如登天。

       同事李玲的故事,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无数家庭的缩影,是关于隔代教育、父母陪伴和现代科技对孩子影响的深刻反思。一些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因工作、家务、打牌娱乐等忙得焦头烂额,孩子在一旁哭闹不休,顺手就把手机塞给孩子,想着这下可消停了,可咱真的想过后果吗?图一时清净,让手机成了“保姆”,却没意识到这背后隐藏的巨大危机。儿童心理专家张明阳指出:"过早接触智能设备,等同于给发育中的大脑注射电子毒品。多巴胺的即时快感会摧毁延迟满足能力,这种损伤比网瘾本身更可怕。"同时,孩子的社交技能就在咱眼皮子底下退化,以前能和小伙伴们在小区里你追我赶、嬉笑玩耍,现在只会对着手机里的卡通人物“唠嗑”,见了真人反而怯生生的,连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想象力和创新力也惨遭扼杀,没手机的时候,一盒积木能搭出梦幻城堡,一张画纸能绘出神奇宇宙,现在呢,全靠手机里千篇一律的模板,思维被禁锢得死死的。


       一方面,祖父母防止无原则的溺爱。为了防止隔代爱演变成无原则的溺爱,父母和祖父母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父母应当明确表达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并与祖父母共同制定一致的教育策略。同时,祖父母也应当意识到,真正的爱不仅仅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在于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另一方面,李玲的故事也揭示了父母陪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尽管她和丈夫都是单位的骨干,工作繁忙,但孩子的成长不能仅仅依赖于物质供给和隔代照顾。父母的陪伴和引导,是孩子形成健康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的关键。

       在现代社会,手机已经成为孩子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如何合理使用手机,防止孩子沉迷其中,是每一位父母必须面对的挑战。父母应当以身作则,限制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同时与孩子共同制定合理的使用规则,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

      李玲的故事提醒我们,隔代爱虽然温暖,但也需要理智和原则。父母应当尽到陪伴和教育子女的责任,防止孩子沉迷于手机等现代科技产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避免“用手机毁了孙子”的悲剧再次发生。(王智)


  • 天府信息快讯LOGO

    欢迎访问天府信息快讯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