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天府信息快讯 蜀ICP备2021005531号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905班何雨航
引 言
“花木兰”,是中国文学中著名的传奇女性形象。在当今世界各民族地域文化激荡的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文化形象,是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主要任务之一。中国作为文化大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近年就有“花木兰”这一家喻户晓的女性角色,通过影视创作成为中国文化中的女性英雄形象,向世界展示了独特的中国文化和中国女性形象。通过对“花木兰”的女性英雄形象在国内外的传播与演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女性视角审视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潮流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发掘、丰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增强跨文化交流中的中国文化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
1. 中美“花木兰”女性英雄的不同呈现
1.1基于现实与家国的中国女性英雄主义
从现代人的角度看,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已经基本上构成了以“花木兰”为代表的中国女性英雄的内涵。《木兰辞》中既有木兰从军过程中的洒脱豪壮感,又有木兰归乡后的女儿生活气息。它以“木兰是女郎”为核心,刻画了一个富有儒家伦理道德色彩的女性英雄——为护家而毅然替父从军,为保国而征战沙场英勇无畏;凯旋后不恋荣华富贵,只想回到故乡亲人身边;归家后,恢复女儿身份,尽显小儿女情态,一个可亲可爱可敬的民间女英雄形象深入人心。
在全诗首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就不难看出,木兰原本是一名按传统方式生活的平凡女性,而“花木兰”最终成为一名女性英雄的原因,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她才决定“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花木兰”出征前丝毫未展现出建功立业、成为英雄的自我意愿,她的行动几乎完全基于现实情况的紧急和家国的安危。若非战事紧急、父老兄幼,她还能否作为女性英雄出现在后世的传颂当中,也未可知。
“花木兰”作为一名中国民间故事当中的女性英雄,她身上具有忠孝仁义的英雄品格,又有作为平凡女子对家庭与生活的热爱,“花木兰”所呈现出的孝敬长辈、善良勇敢、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特点,极为契合传统的中华儿女的精神特质。中国“花木兰”虽然从未主动选择走向女性英雄之路,她的精神归属于普通的日常生活,但中国“花木兰”将平凡生活与英雄主义紧密相连,让一个平凡女性在家国危难之际爆发出坚毅勇敢的英雄特质,又让这份英雄特质回归于本真的生活当中,使她身上的女性英雄主义具备了一定的普世价值。
1.2基于理想和个人的美国女性英雄主义
《Mulan》作为动画电影,是一次极为成功的“二次塑造”与跨文化传播。美国的“花木兰”融合了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特点。[2]总体故事情节上《Mulan》与《木兰辞》相吻合,但增加了许多原创情节,丰富了人物形象。如木兰相亲被媒婆训斥、在军队中的生活、引起雪崩、打败敌军、暴露女子身份等,这些情节将“花木兰”的性格特点进一步的具象化,血肉更加丰满,形象更加鲜明。《Mulan》里的“花木兰”依旧是忠孝仁义的,却在古代背景下显现出了许多现代女性的心理特征——为实现个体价值而奋斗,融入陌生环境的紧张等,她变得活泼好动、细腻敏感,分别展现出倔强坚韧与脆弱感性的一面。
电影《Mulan》中,面对男女生理差异的事实,美国元素的“花木兰”很少直接与敌人进行力量和速度的比拼,她以独特的方式展现出机敏灵活的一面成为了她战斗中的必杀技。在这样的独创安排下,《Mulan》当中,时常用性别群体的差异提醒观众“花木兰”是女性,即使在充满魔幻色彩的动画中,还是让观众有一种合乎情理之感。
而这样的“花木兰”成为一名女英雄的原因也和《木兰辞》所呈现的有较大出入。美国“花木兰”前去征战的理由虽然也与父亲息息相关,但动画电影中,“花木兰”的出发点侧重于对家人的“爱”而非“孝”,两者的情感在表现方式上是相似的,然而不同的是,比起作为社会伦理传统道德的“孝”,“爱”是一种个人自然而然生发的情感。同时,美国“花木兰”内心一直渴望着一个证明自己价值存在和认可的机会,这在中国古代背景下是极不寻常的。因此,美国的“花木兰”身上充斥着理想主义与个人奋斗的色彩,她的女性英雄之路是由她的自我意愿与情感驱使铺就的,体现出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和现代社会女性普遍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取向,引起广泛的共鸣。
2.“花木兰”在中美跨文化交流中的演变
2.1“花木兰”故事与形象演变的原因
在迪士尼动画电影《Mulan》问世之前,中国各个时期也已经涌现出了许多对“花木兰”故事的创作与改编,例如明代文学家徐渭的戏剧《雌木兰替父从军》、清代花部《花木兰》等。从南北朝到清朝,它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花木兰”故事的演变系统,众多创作者在《木兰辞》的基础上不断对花木兰的人物性格、家庭成员、婚配等元素进行添加、润色和丰富,传到后世,“花木兰”的故事和文学形象已经变得多姿多彩。
“花木兰”在中国的演变与社会对精神娱乐方面的需求、文化潮流、女性地位、价值取向等因素息息相关。封建社会时期的“花木兰”演变,是不同创作者对这一女性英雄形象的解读与想象,分别迎合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正义需求。]可以说,作为一个著名的文学形象,“花木兰”直到今日也依然在变化之中。
中国传统“花木兰”的闪光之处在于她作为男权社会当中的女性英雄在历史文化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Mulan》面世之前,中国“花木兰”依旧受制于男权话语当中,“花木兰”想要保卫家国,却必须打扮成男子才能替父从军。她作为女性的忠孝、勇敢必须在“女扮男装”的前提下才得以歌颂传扬,并对此心甘情愿。这明显是与现代社会彰显自我价值的精神取向相悖的。迪士尼动画电影《Mulan》所改写的“花木兰”,使这个文学形象跳脱出男权社会背景,成为置身于全球文化舞台上的一名独立自我的“现代女性”。
2.2.文化挪用、杂糅后的“花木兰”形象
《共产党宣言》当中就提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为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化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因此,文化上的交流所带来的挪用、融合、冲突、杂糅等现象,都在世界人民日益快捷的交流当中不断地出现。《Mulan》中的“花木兰”,作为二十世纪末在迪士尼众多公主角色当中首次出现的中国面孔,成为了一个中西文化融合与杂糅的典型人物形象。《Mulan》上映后,已总共取得了三亿美元的票房,在世界各国口碑极佳,深受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在中国,则收获了正反两种评价,一方面认为,迪士尼动画的“花木兰”对展现宣扬中国文化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也丰富了历史上花木兰模糊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许多中国观众认为《Mulan》与真实的花木兰故事有较大出入,人物形象极不符合中国人审美倾向等。
可见,文化杂糅是一把双刃剑[8],《Mulan》所呈现的故事,中式背景下人物被其所拥有的西方现代精神影响着行为。对于深受东西不同文化影响的两种群体而言,《Mulan》既宣传了中国文化,又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他文化的观众对中国文化产生认知上的偏差。而被文化挪用的观众,不免会对这部由文化的融合和杂糅产生出的电影表现出疑惑、不解。
但即便如此,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文化进一步与世界相融合,观众对文化的了解日益增加,美国动画电影《Mulan》在国内也取得了广泛的正面评价。“花木兰”的故事和形象虽然经过外国文化的演绎,但她在全球范围内带来的影响力依旧是中国文学形象成功对外输出的典范。
2.3.《Mulan》中美女性英雄主义
中美两国的英雄主义可以简单分为集体英雄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前者重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群体力量,而后者重视修炼强大的自我主体,以实现更高价值的个体力量。在现代社会女性普遍拥有平等权利的大背景下,“花木兰”不可以再被罩在男性的外壳之下,她应当以女性的身份保家卫国证明女性力量。在“替父从军”这个展现忠孝品质的总体情节下,美国的“花木兰”在电影开始就展现出自己的主见,战争中因意外被发现女性身份而不被认同后,她展现出了脆弱辛酸的一面,却依旧自尊自强保护家国,在皇帝面前展现了力量立下了战功,受到家族认可,获得了声名与地位。在“花木兰”身上,我们可以发现集体与个人的结合,“花木兰”既具有优秀的个人素质,也具备与集体的协作默契;既在冒险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又成功以“忠孝节义”守护了亲人与国家。中美女性英雄主义展现出了一定的共性,共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花木兰”的演变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3.1对中国女性理想人格的影响
从古代到近代,“花木兰”的故事虽经由众多名家二次创作,但她的演变始终围绕着“忠孝节义”四字。一方面,“花木兰”让“巾帼英雄”这一文化形象成为了整个中国文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平凡女性的力量得以被发现、传播、弘扬;另一方面,“花木兰”的勇猛英武始终只能借由伪装的男性身份来体现。她必须回归女性身份,当她“著我旧时裳”、“对镜贴花黄”的时候,便失去了守卫家国的权利。
因此,电影《Mulan》的出现,让这个在无数中国人心中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割去长发,披上战甲,第一次以自己的女性身份打败敌军,接受万人敬仰。这种变化说明在现代社会当中,“花木兰”需要从一位“女扮男装的英雄”变成一位“女英雄”,她的人格也需要从一名“中国古代女性”变成一名“具有独立意识的中国古代女性”。
在原本的《花木兰》故事中,“花木兰”的人格是模糊的,而随着近现代女性地位的提升,“花木兰”需要拥有更完整的人格。《Mulan》的制作者将坚毅、果敢、机敏的品质付之于她一身时,使之成为一名独立完整且个性鲜明的女性。在这个过程中,她与传统中国女性的理想人格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既遵守传统孝道,又敢于冲锋陷阵,光芒四射,充分彰显个体人格魅力,在年轻女性观众的心中植入了一个“中国女英雄”的理想人格。
3.2对中国文化形象传播方式的丰富与拓展
纵观当今的世界文化局面,虽然有“花木兰”这样一个成功的中国经典文化形象,但在世界范围内,现代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远远不如日韩、欧美国家,而中国也深受这些国家的文化影响,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中国文化的广度以及深度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可发掘的文化资源众多,可探讨的文化精神也具有深厚的价值。即使像“花木兰”这样的经典文化形象只是展现文化、输出文化的一方面,却拥有直观的影响力,作为中国文化的其中一个代表性的形象,存在于世界舞台之中。文化影响力较强的国家,也在使用将流行文化与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文化自信,输出本民族地域文化,提高本国在世界文化上的话语权,吸引着其他民族地域的文化,不断地完成交流与融合。如今,中国国内已经使用了这种方式,对经典文学人物进项二次创造,如《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等电影,皆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与口碑。
在跨文化的交流当中,树立起本民族地域文化的文化自信是必须的。人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当中出现的频率日益提高,但要有和“花木兰”一样的影响力,需要创作文化产品,对经典形象进行适度的杂糅和融合,而这也会导致在文化产品的创作当中失去一部分本民族地域文化的纯正性,以及部分广度和深度。但只要保存该文化精神的内核,保证其可思考性和民族性,文化产品就不会被带往曲解的方向。可以发现,迪士尼动画的“花木兰”,就是保存了“替父从军”行为下中华民族忠孝节义精神内核,为“花木兰”丰满的人物形象、故事背景,整体情节添加了趣味性和审美性。
中国的花木兰故事由美国创作团队二次创作取得的成功,也让人们发现,中外合作也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追求“原汁原味”,直接将传统文化搬运,反而会固步自封,让传播文化的创意性受到嵌制。由其他国家对本国文化故事进行文化的挪用、融合与杂糅,虽然也许会起到良好的文化传播作用,但是可能会导致文化上的曲解,也只能成为文化传播的解码者,被动地接受文化的传播。反之,通过合作,本国的创作者则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编码者,主动地创新和传播。
结 语
可以看出,中美“花木兰”的形象虽然不能完全符合两国文化中固有的“女英雄”认知形象,但却通过细致的融合与杂糅,将两国文化的女性英雄主义故事集中演绎在电影《Mulan》当中。
如今,在全国文化自信广泛树立的情况下,“花木兰”对外传播这样的成功案例也不在少数,良好的文化交流也在世界各地广泛进行。“花木兰”从古代诗词歌赋当中的再度出现与成功,是顺应了近现代女性对实现自我价值、展现个人力量的普遍愿望。因此,在本国传统文化下,发掘出符合人类永恒不变的精神品质,并且顺应时代要求又不破坏原本文化内核的部分改编和添加,是实现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
同时,对文化进行适当的杂糅、融合、挪用等,在现代社会中是必要的,不仅在于像“花木兰”这样中西融合与杂糅并存的文化创作,也在于通过现代中国人的审美、价值观和现代科学媒体展现传统民族文化。中国文学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诗词、传奇、小说、戏剧、书法、绘画等作品,它们都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结晶。而将现代科技媒体、现代表现手法与中国特有的文化融合,使呈现在纸张上的艺术变得立体、可观,这也是当今发展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段。(指导老师:杨春蕾)
欢迎访问天府信息快讯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