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天府科技 > 正文
让乡土教育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

来源:    综合作者:     2022-11-04 08:33:26    浏览量:

周伦(兴文县玉屏小学校)


  玉屏自古就有水清似玉、山耸如屏的美称,玉屏小学就坐落于这风光旖旎的山水田园中。广阔的乡村大地是一本打开的书,剪不断的乡土记忆是一条绵延的河。乡土记忆保留了乡民的情感生活,它是乡民与土地互动对话的结果,而这也是开展素质教育最生动的教材。

  根据学校的周边丰富的种植资源、养殖资源等农业资源,我校积极开发乡土课程,将真实的乡土生产、生活情境引入课堂,让乡土情在孩子们心中落地生根,让乡土记忆成为孩子们的成长之源。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学校提炼出“诗意田园、玉德育人”的办学理念和“育已成玉、育人成器”的办学目标。

       一、建好生态园,让乡土情在土壤里扎根

  乡土课程来源于乡土,服务于乡土,因此,乡土课程的实施需要一个真实反映生产生活的乡土情境。虽然校外的农田好找,但却不适合成为教学的实践园地,于是,学校就在校内开辟生态园,方便学生全程全员参与管理、记录和观察。根据周边生态,学校以玉德文化为主线,先后建设了花园、桃李园、农耕园、书香园等五大生态实践基地。

  生态园建好了,但面对一群天天面对土地农田的农村孩子,如何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乡土中的劳动乐趣和探究魅力?

  首先,我们便抛给学生一些真实情境中,农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例如,怎样让校园的花草美观?学生不仅需要浇水除草,还要思考土壤是否肥沃、浇水的频率、是否需要修枝剪叶等问题;怎样收获品相好的李子?是否需要嫁接、是否需要除虫、日常怎么维护;农耕园里,如何做到四季丰收?学生们需要根据节气种下时令蔬菜,播种、养护、采摘,一个环节也不能落下;池塘里如何才能最大化利用,于是诞生了集鱼、虾、蛙、莲藕为一体的生态养殖系统……

  根据实践基地的各种功能,学校开设种植、养殖、写作、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学习、爱探究、爱运动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劳动技能的同时,也丰富了师生的课余生活。

每到收获的季节,学校瓜果飘香,教学楼背后的池塘里,鱼虾肥美,荷叶上还蹲着几只大眼睛的牛蛙。用学生们在作文中写的来说就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二、舞好中国龙,让乡土文化在校园传承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是文化的活化石。开展民俗活动,能让孩子体验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理解其文化内涵。

  龙的传人是中国人的自称,龙文化已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大地上,到处都可以看见龙的身影,从划龙舟、舞龙灯,到龙的绘画、龙的雕刻、龙的旗帜等,龙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心。

  玉屏舞龙、舞狮,是深受当地人喜爱的地方传统风俗习惯,也是对龙文化的传承。民间的各种大型活动都会有舞龙,尤其是在春节中,正月十三至十六,玉屏的舞龙活动精彩纷呈,舞龙、舞狮可以说是地方一大亮点,耍龙灯、看龙灯、烧龙灯组成了整个舞龙文化。正月十三以前,人们开始编制龙灯,龙灯在没有出门前要进行祭灯仪式;十四开始耍龙灯、烧龙灯活动,各型各色的龙灯来到了大街上,手持龙灯的人们会玩出各种各样的舞姿。据说,参加耍龙灯的人,经过烧龙灯后,会烧掉一身的晦气,所以参加耍龙灯的人很多。除此之外,家家户户还要挂龙灯。

  由于舞龙舞狮具有美好的精神引领作用,玉屏小学把舞龙、舞狮引进了大课间,成为了学校一大亮点,被家长和社会广泛接受。学生经过两节课后,身心疲惫,对常规运动常常提不起兴趣。

  经过老师们的调研,发现学生对舞龙舞狮很感兴趣,同时,舞龙舞狮也能保证学生的运动量。开始从一个兴趣小组,逐渐扩大到了全员参与。每天大课间,学校专门录制了舞龙配套的舞曲,在既有悠扬婉转,又有雄壮高亢的舞曲中,舞龙随着音乐律动。

  舞龙队由几部分组成:有一人耍的边龙,有三人耍的小龙,有五人或者七人耍的中龙,还有多人耍的长龙,在宽大的操场上,按照一定的队形排列进行活动。当舞龙开始后,各种各样,各型各色的龙在空中翩翩起舞,精彩纷呈,今年,《玉娃舞龙》大课间还代表了僰王山参加了四川省第二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作品在四川乡当潮上投票,深得大家好评。此外,学校还聘请民间舞龙制作艺人,教授学生用竹子编制各种各样的龙,这样既节约了资金的投入,又培养了学生的技能。

      三、做好家乡菜,让乡土记忆在舌尖留存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饮食文化博大精深,食材的选取与利用、食具的制作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销售、餐饮的服务与接待等,处处都有学问。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与气候、地理、经济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一个地方饮食文化的老街,可以考察当地的民风民情,解读地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消费状况。

  每年油菜花开的季节,学校周围乡镇都会举办盛大的“赏油菜花、品猪儿粑”活动。关于猪儿粑,当地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湖广填四川时,一批广东、湖南移民到达川南的红桥坝后(现玉屏镇一带泛称)水土不服、经常患病。移民们看着年关将近,按习俗需敬献猪羊祈求上苍保佑,没有祭祀贡品,怎么办?一位老人将家中仅有一点糯米用石碓舂成米粉,捏成小猪样,蒸熟后当成“贡品”敬献上祭。老人的虔诚祈祷感天动地,从此,红桥坝风调雨顺,移民们疾病减少,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后来,人们竞相效仿,以猪儿粑敬献神灵、祈求平安。玉屏猪儿粑香醇可口,回味悠长,意蕴美好,逐步流传四方,成为川南一绝。

  考虑到猪儿粑这道美食背后蕴含的积极意义,学校便设立美食工作坊,专门打造了一间苗乡糯米情猪儿粑室,将猪儿粑的制作教学纳入了课堂,组建了猪儿粑兴趣小组,每周一节课进入学校课表,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劳动教育课程。

  刚开始,学校聘请当地有名的猪儿粑制作人进校园进行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不仅培养了一批“小专家”,还培养了几位颇爱烹饪的本校教师。如今,猪儿粑社团的学生除了制作常规造型的猪儿粑,还不断在造型、色彩搭配、口感调制上进行创新。在每年的猪儿粑制作大赛上,学生的作品常常惊艳评委。去年,学校猪儿粑社团获宜宾市优秀社团,苗乡糯米情猪儿粑工作坊获县一等奖,被县主管局评为优秀劳动实践基地。有位家里开农家乐的学生,还将自己领悟出来的制作心得分享给父母,改良家里的猪儿粑制作工艺,深受客人的喜欢。

  除了猪儿粑,在当地农村,还有吃九大碗的习俗,也就是农村红白喜事、过年过节时习惯食用的十二道菜。学校便召集师生广泛调研,制作出十二道菜的菜谱,根据菜品的难易程度,在四至九年级中开展美食制作课程,让学生六年学会做十二道菜。学生回家,轻轻松松做个家常菜,即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也为忙碌的家长减轻了负担。

在乡土美食课程的开发中,学校以培育乡土情怀为目标,融合乡村生活中的自然地理、风俗习惯、特色饮食等元素,以“生活-课堂-生活”为实施路径,强调真实、开放、多元、现场、参与。

  通过美食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在了解玉屏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了当地特色菜式的制作方法,在学习探究中获得创造的乐趣、品尝制作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思想根植于心。

  • 天府信息快讯LOGO

    欢迎访问天府信息快讯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