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天府三农 > 正文
饶世义:传统农耕有亲历

来源:    综合作者:     2024-10-23 11:18:37    浏览量:


饶世义(四川珙县)


  传统农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千百年来一直延续至今的宝贵财富,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核心,注重珍视土地,尊重生命,并通过人们对土地的耕作,农业技艺的传承以及草木鸟兽的观察与感悟,弘扬了劳动精神和家庭价值,形成了丰富的农耕文化。 


   犁地、耙田人身披的是农衣不是蓑衣,农衣是用类似长条形苏麻草的岩草制作,比较软巴身,珙县王家镇才有。蓑衣是用棕制作,硬板板的不巴身。 


  水牛是传统农耕的主要生产工具和主要劳动力,也是农民富裕程度的标志。





  传统农耕的基本技艺:犁、耙、铲、搭、栽,花簚、扭绳、筛。我当知青时犁过地、铲过地、栽过秧、打(搭)过谷、挑过粪担子,亲历过其中的内涵。 



    过去的粪桶是木料得,装满一挑约80斤。挑粪担子算主要劳动力每天10个工分,我当知青时这样的粪担子每天在陡坡上至少要挑40个来回。 







  用手将玉米从苞谷角上搬下来叫灭苞谷,是传统农耕最原始的脱粒方式。左图的老太婆的动作是典型的记忆;中图是饶俊在洛表镇农村拍摄的场面;右图的妇女用胶鞋底固定在木板凳上做底板,将苞谷角在鞋底上来回搓动,玉米就脱下来了,青年人脑筋就是灵活。

  我当知青在公房灭苞谷也是实行计件工分,有经验的农民将苞谷先灭一两路下来,然后用苞谷角搓苞谷角,既不亏手速度又快,我就干不赢他们。 


  传统农耕一般是靠天吃饭,天气好时能将粮食及时晒干。当知青时生产队没有坝子晒,全部是靠买煤炭用炕房来炕,

  白天,大家忙着把把苞谷从地里收回来,天黑了饭都不忙回家吃,将苞谷角的壳壳撕掉,把苞谷角送完上田苦竹楼板的炕房才能收工。晚上,连夜在炕房底下用100多斤煤炭堆成的炭火炕干,炕房轮流要人看守。我间隔守过几个通宵,明知道看守炕房责任的重大,白天强劳动累得筋疲力尽,不知道有“失眠”这个词。在炕房下的煤炭火边的长凳上一牵,身不由己地就睡着了,醒来时已经大天亮了。那是命大,要是发生火灾,烧死了八次都不知道。  


  划簚就是就地取材将各类竹子划开来编制生活用具,是传统农耕既简单又不简单的技艺,一般是男子的事。比如,用竹片做刷锅的刷把我就学会了。   



放殖,戴兜篱、穿农衣在溪沟放殖,珙县也常见于王家镇。

【作者简介:饶世义,汉族,四川省珙县底洞人。

1957年,呱呱落地在贫寒人家潜移了嫉恶如仇;

1976年,高中毕业在五同深山开始了流放生涯;

1978年,榜上有名在叙永师范得到了高僧指点;

1980年,返乡传道在理科讲台尽心了授业解惑;

1983年,二次中举在泸州教院摘取了专科文凭;

1991年,贵人相助在县教育局炼达了复杂人情;

2017年,依法离岗在人生旅途保持了两袖清风。   

   业余爱好玩相机、耍笔杆,拍摄的图片、撰写的图文消息和市井闲谈遍布在

   报刊《僰乡珙县》《宜宾人大》《宜宾教育》《宜宾晚报》《宜宾日报》《教育导报》《四川教工》《人民权力报》《华西都市报》《四川日报》《中国中学生报》《教师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社通稿》和互联网。

   杂志《夕阳春秋(珙县)》《僰都艺苑》《珙桐花》《珙县政协》《宜宾职业教育》《宜宾史志》《宜宾政协》《三江新论》《宜宾文艺》《金沙》。

   史料《巡场镇兴太村史资料》《巡场镇芙蓉村史资料》《巡场镇茨黎村史资料》《巡场镇天池村史资料》《巡场镇汾洞村史资料》《玉和苗族乡志》《下罗镇志》《底洞镇志》《珙泉镇志》《巡场镇志》《珙县年鉴》《珙县志(1986~2000)》《珙县僰人风物志》《神奇的僰人故里》《盛世华章(珙县文史资料)26》《一方水土(文学篇?书画篇?摄影篇)珙县政协编》《珙县非遗》《珙县脱贫攻坚(纪实文学获奖文集)》《古镇的记忆》《宜宾知青》《宜宾市井闲谭》《宜宾教育体制改革(1978~2015)》《全新课程改革与校务管理》《扶贫路上、联通你我(中国联通扶贫案例集)》。

   在县城搞过4次个人摄影展,《嬗变——珙县县城变化掠影》个人摄影辑是县政府专项资金出版留存于世,60万字的《裂变》、15万字的《三剑客》两部长篇非虚构文学已出版分散民间。】



  • 天府信息快讯LOGO

    欢迎访问天府信息快讯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