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天府信息快讯 蜀ICP备2021005531号
笔者出生在农村,种过庄稼,当过农民,对解放前和五六十年代的家乡农村情况记忆犹新。在乡间的家们、亲戚、邻居朋友中从事手工业的铁匠、木匠、石匠、泥瓦匠、竹篾匠的尽皆有之,对他们的吃苦赖劳,坚定踏实,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的精神和熟练精湛的手艺,一是有所了解,二是十分钦佩和羡慕。
农耕时代在农业发展的同时萌生了手工业 ,镰刀锄头需要铁匠生产;修房造物增添家具,需要木匠;修渠下基,石磨石碓石碾需要石匠;罗兜米筛背篼需要篾匠;房上添盖瓦片需要泥瓦匠;家用的饭碗菜钵菜坛需要陶器生产工匠。农村农业离不开这些能工巧匠,广大农民兄弟的日常生产生活更是离不开他们。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今天,进入了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生产形式,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农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许许多多过去靠手工生产的产品,已经被现代化机制产品所替代。农民大量涌入城市,成为庞大的打工族,留在农村老家的多是老人和小孩。 农村的老一辈工匠师死的死去,老的衰老无人接班,面临工匠不存,工艺失传。
回顾过去年代,追忆那些曾经交往亲见过的,或从他人口中民间传说里了解到的匠人、匠心动人事迹,感人故事里得到许多启发,获得许多教益。而今保留下来的珍贵农耕器物,家具实物,有力地展现农村过去各种工匠的文化和可贵精神。
农耕时代的工匠不同于今天现代化大工业时代的工匠,但是工匠精神是源于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传承,文脉赓续,文化弘扬。工匠精神代表着一种时代的精神气质,农耕时代称得上大师傅的工匠都具有勤劳忠厚、坚毅踏实,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一丝不苟,追求慢工出细活的品质。
鲁班是众多能工巧匠的代表,是乡村泥木铁石诸匠的祖师,也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化身。儿时记得家乡的古街口石牌坊侧面就有一座鲁班庙,供奉着鲁班爷爷的时刻像,小庙的梁柱雕刻精致,展现了很高的工艺。据老人们讲是两百多年前(清嘉庆间)修节孝石牌坊和莲花山寺庙的戏楼时从外地请来了一批石匠、木匠手艺都十分了得,本地有许多石匠木匠,慕名赶来参师学艺同时也跟着外地领头混口饭吃,师徒相处非常融洽。完工后大家就捐资化缘在牌坊右侧修建了鲁班庙,旨在祭祀祖师弘扬工匠精神,增进本地工匠与外地工匠之间的友谊。
三十年代军阀混战,争夺地盘,黔军赶走滇军,一个连驻扎在此,鲁班庙成为军营,庙里的一切设备设施被毁,土地改革时分给了农民。只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和零零碎碎的故事。
家乡从明初开始建立土司,直至民国建立前被废,约有四百年属于土司管辖。居民多是从湖广入川的外籍人,从各地移民中来的能工巧匠也不少,各种工艺互相交流促进融合,成为多元化的工艺。
地道的乡村工匠已经不多了,需要发掘总结传承,工匠精神可贵值得弘扬!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希望能注意收集农耕时代留下的各式各样的器物,成立乡村博物馆(室)聘请健在的工匠当师傅培养接班的工艺传承人。让工匠精神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让农耕文化中的精华发扬光大!
欢迎访问天府信息快讯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