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天府三农 > 正文
茶中国 紫沐川

来源:    综合作者:     2023-04-09 21:49:56    浏览量:

       沐川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长江上游岷江、大渡河、金沙江之间的三角地带。地处东经103°59’,北纬28°28’,东接宜宾市、南连屏山县、北靠沙湾区、犍为县,西与峨边县接壤,西南同马边县毗邻。幅员面积1408平方公里,人口26万。境内空气清新、风光秀丽、物产富饶、民风纯朴,森林复盖率达77.34%,被誉为“天然氧吧”和“绿色明珠”,是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县。沐川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成为“绿”与“富”相统一、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典范,荣获中国竹子、魔芋、紫茶之乡。沐川自然条件优越,地处全国西南、华南、江北、江南四大茶区的西南茶区的重点产茶县。有“茶中国,紫沐川”之称,是我国重要的绿茶、红茶、紫茶、黑茶产区,2022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22.5万亩,成为四川省22个重点产茶之一,中国首个紫茶之乡,“茶中国,紫沐川”响彻神州大地。



       一、茶马古道,沐源川道献贡援边

  沐源川道。沐川是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茶马互市之驿站,茶马古道支线沐源川道是千年茶道。从两千多年前走来的茶马古道支线沐源川道上的古老茶乡,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弥足珍贵的富硒土壤,孕育出高品质、原生态的沐川茶,曾在唐朝至清代作为贡品进京入藏。汉代扬雄入蜀,初居沐川时,在编著《方言》时,记述沐川茶为“蜀西南人谓荼曰蔎”。随后沐川茶成为朝廷贡品。

  诸葛南征。相传,诸葛亮(宇孔明)带兵南征时,到了沐源川的五指山,士兵们因水土不服,患眼病的不少,无法行军作战。孔明拿了一根拐杖,插在五指山石头寨旁边的一块石头上。说来奇怪,那根拐杖转眼变成一棵茶树,长出青翠的茶叶,士兵们欢呼雀跃,摘下茶叶煮水喝,喝下了茶叶水病就好了。这样,五指山出现了第一颗茶树。

  珍稀贡茶。唐朝贞观十五年(641年),唐代茶人文成公主李雪燕嫁吐蕃松赞干布。获悉沐源川茶为朝廷贡品后,经茶马古道支线沐源川道进藏,将五指山茶带入西藏,沐源川人为了纪念李雪燕,将她带走茶的地方取名为李家山。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言,“阳崖荫林,紫者上”。 唐代诗人钱起《赵莒茶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川农大在沐川李家山茶基因库中发现的紫嫣茶,花青素含量世界夺冠,成为珍稀贵重物品。

  远销西藏。 民国卅八年(1949年)茶叶面积9106亩,茶叶产量601吨,其中细茶60吨,粗茶541吨。茶叶历来是沐川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种茶户占农村总户数的60%以上。沐川县内外不少“土产商”每年收购茶叶运往嘉定、成都、雅安等地,远销西藏。茶乡传统声名远播。



  二、红色年代,计划奠定茶业大县

  边茶基地。沐川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四川省定为“边茶生产基地县之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年均有600~900吨“边茶”,由沐川县供销社收购运往藏族地区销售,作为执行民族政策的特殊商品,备受党和政府关注。1958年9月,沐川县响应毛泽东主席 “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号召,从建国营五马坪、椒子坪茶场起步,在沐川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建设茶叶生产基地的热潮,全县茶叶生产从此开始了飞跃发展。

  万担茶县。从1959年起广泛组织和动员全县人民大办社队茶场,到1965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2157亩,茶叶产量达到353吨,成为四川省的重点产茶县,全国万担产茶县之一。沐川县县长刘遵汉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外贸工作会议,参加了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国庆节宴会,安排上天安门城楼观看国庆典礼。沐川人民为之鼓舞,自诩为茶乡儿女,推动沐川茶叶快速发展,1966年全县茶园面积13420亩。

  出口创汇。1967年,沐川认真贯彻《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把茶叶发展列入党和政府农业生产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国家统购统销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建设茶园基地,扶植生产,推动茶叶种植,加工技术进步,争取出口创汇。1974年召开全县茶叶生产会议,减免重点产茶生产队粮食征购任务,售茶售茶售粮食、化肥,奖励布票,发放预购定金,补助引进茶叶良种和科技试验费用等扶持茶叶生产政策,组织区社队四级干部到县内外参观,加快了茶叶发展。到1979年全县新式茶园面积21346亩,其中集体茶园18927亩,国营茶园3717亩;茶叶产量784吨,其中细茶396吨,粗茶388吨。五马坪国营茶场开始生产出口红茶82吨,国营椒子坪加工出口绿茶,到1985年加工红绿茶683吨,出口创汇48.1万美元。

  千吨大关。1980年,沐川贯彻落实“以林为主,农牧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大山区生产方针,国家补助大山区粮食,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林茶果药,到1982年,全县茶叶产量首次突破千吨大关,实现1171吨,其中细茶426吨,粗茶745吨。到1985年国家用于茶叶基地建设和交售茶叶两项补助粮食799万公斤;茶园面积29664吨,茶叶产量1595吨,其中细茶553吨,粗茶1042吨。



  三、改革开放,市场助推茶业发展

  市场调节。1986年国务院下达《关于调整茶叶购销政策和流通体制改革意见》,茶叶由二类物资划归三类物资,决定对销茶和出口货源彻底放开,实行议价议销。沐川茶叶逐渐演变为社会主义市场调节购销。1993年,沐川县探索茶叶产业化经营,由县茶叶集团公司使用以工(粮)代赈资金,以白马山、椒子坪茶场1700亩茶园为基地,实施产供销一条龙、农科教一体化,带动了全县茶叶发展。

  南茶工程。1999年沐川县启动“天保工程”,鼓励退耕还茶建设规范化茶园10790亩。2002年实施以工代赈“南茶双百工程”, 建设四川省生态茶叶基地大县,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形成多龙共舞的格局,推动茶叶产业化发展。到2004年沐川县茶园面积59053亩,茶叶产量1718吨,其中细茶1396吨,名优茶449吨。

  银龄行动。2007年,李岚清同志倡导的浙川“银龄行动”在沐川开展以来,经过“引种示范、创制品牌、机采推进、产业扶贫” 16年援助历程,创品牌,建和302银龄茶成为四川新名片;壮红茶,李家山茶获中国二届茶博会金奖;育紫茶,老川茶基因库挖掘紫嫣珍稀仙女;优扶贫、依托重点龙头企业拓展产业服务,成为了全国的标杆。 2015年6月11日,中央13家新闻单位专程到沐川采访报道。2022年3月28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 播出《老有所为发光热》。

  紫茶夺冠。2011年,专家服务营地成立以来,迎来全省“老专家科技服务营地经验交流会在沐川召开,成功引进中茶302等3个品种,建成四川省唯一的茶树良种繁育推广基地,培育川沐28等2个省级茶树良种,获四川省政府茶树良种奖100万元。与川农大经过十多年选种培育的珍稀紫嫣茶树品种,花青素含量世界夺冠,2017年获国家农业部新品种授权。2020年9月14日,人民日报有品质新闻《李家山茶世界夺冠,沐川县打造紫茶之乡》。



  四、乡村振兴,打造中国紫茶之乡

  坚持茶业现代化。沐川坚持“绿色发展、追赶跨越”的总体取向,围绕“一核”(沐溪河生态富硒茶核心区),“两带”(龙溪河流域老鹰茶产业带、马边河流域出口茶产业带),“三方向”(绿色方向、有机方向、珍稀方向)“四中心”(茶树良繁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精品贸易中心、冷链物流中心),“五园”(牛郎坪标准化茶产业园、五马坪珍稀茶研学产业园、高笋塘现代化茶产业园、李家山有机茶产业园、白马山机采茶产业园)茶产业发展思路,着力培育生态绿茶,做大茶产业,延伸产业链,有力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让一片片茶叶成为富裕一方百姓的“金叶”。 

  坚持茶园规模化。沐川已建成牛郎坪、白马山2个现代农业茶叶园区,五指山、李家山、仁厚村、高笋塘、五马坪等5个省级现代农业茶叶万亩示范区,建成沐溪、富新、大楠、高笋、利店等5个2万亩以上茶叶专业乡镇、新塘等40个2000亩以上茶叶专业村,全县有茶园面积22.5万亩,带动农户2.85万户(其中贫困户3500户),8万茶农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茶产业已成为沐川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坚持茶品特色化。“沐川紫茶”据中国茶科所测试,花青素含量最高的特异茶树新品种,为一般绿茶的300倍左右。2022年12月,沐川已成功申报中国紫茶之乡并受牌。绿色有机、生态富硒是沐川茶叶发展的特色品牌。建成四川省唯一的省级茶树品种繁育推广中心,培育茶树品种 236个,选育“川沐28”等4个省级良种和珍稀茶树新品种“紫嫣”。 全县已有紫茶面积2万亩,投产面积2200亩。一枝春品牌系列产品获中国西部农业博览会优质农产品奖、四川知名品牌、四川名茶”称号。  



  坚持茶旅融合化。沐川以“三茶统筹,茶旅融合”为主要路径,已建成乡村园林化、茶园生态化、农耕景观化的牛郎坪等5个现代化茶旅园区,建成白马山等5个省级现代农业茶叶万亩茶旅示范园区,培育一枝春等茶企70余家,茶叶年产量2.06万吨,产值9.6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45%。在“十四五”期间,立足全县105.5万亩富硒土壤资源,建园区、搞加工、促融合,计划到2025年,建成富硒茶产业带10万亩、机采茶基地8万亩、紫茶基地1万亩,实现茶产量2.5万吨,产值20亿元以上,着力打造乌蒙山区优质茶乡, 建设绿色经济发展强县。(李正银)



  • 天府信息快讯LOGO

    欢迎访问天府信息快讯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