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天府三农 > 正文
回忆农耕年代家乡的那些手工作坊

来源:    综合作者:     2023-04-11 17:33:10    浏览量:

       家乡在川南的农村,那里属于浅丘地带,有田有土,森林面积不大,人口居住分散,经济文化比较集中的是有四百多年历史的莲花小集镇。童年时期,就开始在小镇的私学念书,直到解放初期小学毕业,考入县上的中学才离开小镇。

       在儿时的记忆里,小镇只有一条一华里长的独街,宽宽窄窄的店铺约有一百来家,全是青瓦立裁连柱房,几家大户是三关六扇的青砖墙体房。上下场口修建了碉楼,楼下是厚厚的石木包铁皮的栅门,据说是为了防范土匪怯场。逢三、六、九赶集,因为乡局宽周边有若干个村,又在水陆码头“江门古镇”通往古宋(明朝时的泸卫城)的要道上,商业繁华,赶场天十分热闹。小镇上除了一般开旅馆,开饭店卖食品,卖日用小百货,开茶馆、酒店的商家,最具实力又最与四乡农民兄弟关系密切的当数那十几家手工作坊。

      下栅子外的严氏铁匠铺,常年有两盘红炉,师徒六七人,一年四季都能听到叮当叮当的打铁声。生产的主要是锄头,长长短短,宽宽窄窄,有挖地的、有铲草的,有农民拿旧锄头来加钢或者换新锄的。除了锄头还生产镰刀、和各式的刀具,耕田的耙子,等等。老板很会经营,派出得力的儿子去外地购买熟铁板材,或去大工厂收购报废钢板,老板娘管理家务,为师徒服好务,烟茶热情待客,生意做得像炉膛一样红红火火,辛勤劳作,也换来不菲的收入。农耕时代十里八乡都有铁匠铺,有许许多多打铁工匠,直接为农民服务。

  中街的刘氏油坊兼染坊,也算是小镇的大户人家。油坊是几家合伙的,用上好的香楠木做到油榨,上下木槽中间放一饼饼油料,外面是铁圈,用杠锤打击木锲,将油榨出。这套榨油的土工具,是祖先聪明才智的体现,应当作为历史文物来保存。油料是从四乡农民那里收购的,有油菜籽、油茶籽(树上结的油茶果)、油桐籽。菜油和茶油都是食用油,桐油主要用于点灯造船涂木板。油坊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是在市场上销售,同时农民也可以拿原料到作坊里换油,榨过的油饼可作饲料,也可当肥料。

  染坊的生意也很红火,在自给自足的农耕年代,许多农家都要种植棉花和青麻,家庭妇女切麻纺线,自己编织土布,白色的棉布,要拿去染坊里染色,一般是蓝色和青色,染坊里用的是纯自然的染料,一种叫蓝叶子的植物,拿水煮捣烂,用沉下的蓝靛染布,如果染青布就还得加青色。

  小镇上与农业农民关系密切的手工作坊还有木匠铺,生产风簸、犁渊、谷耙以及木质家具,如木床衣柜,座椅板凳等,有些农家把木匠请在家里去做,用自己的木料,比较划算。篾匠铺主要生产罗兜、米筛,箥箕,秧架等等,许多竹制品,农民家可以自己生产。

  土地改革后实行公私合营,农业上由个体单干到组织初级社,一九五八年全面进入人民公社。小镇上的手工作坊纷纷归口进入了集体合作社。铁匠铺加入了铁业社,油坊归粮油经营站统一管理,木匠,石匠、铁匠加入了人民公社的五匠委员会管理。小镇的私营作坊基本消失,老一辈的工匠们一个个离世,他们的后代大多没有把工艺传承下来。

  小镇上这些农耕时代的手工作坊,工匠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工业的发展而不复存在。与农耕文化有着密切的作坊产业历史和经营模式以及那些勤劳刻苦,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的匠人匠心还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兴文老科协蒲宇伦)

  • 天府信息快讯LOGO

    欢迎访问天府信息快讯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