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天府文学 > 正文
荣鸿琪:浅议秦晋高塬上的“歌”与川菜系列中的“味”

来源:    综合作者:     2023-11-14 11:13:34    浏览量:


荣鸿琪(半秦人)


          
一、近年来,在祖国西部两块极具地域特色的土地上出现了世上少有的两家博物馆    

       (一)位于秦晋高塬上的《陕北民歌》博物馆。

       秦晋高塬在我国西北部陕晋两省之间。这片高塬在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的眼中的观感是:“有天黄昏,我们一行人爬上(陕西)佳县的一个高山峁,四面望去,全是梁,全是峁,全是黄土,一块好大好厚的土!它沉稳地坐在这儿,不知多少年了,像个老人。在冬日淡淡的残阳下,这土坡博大、雄伟、悲怆。”陈凯歌对这片高塬的印象是:“这里的山山峁峁,犹如人的体态,起伏而舒缓,很少刀砍斧劈的痕迹。土地虽然瘠薄,却透着一种温厚的感觉。这一点特别像我们的民族,表面看来没有陵角,却有一种内在的深厚力量。”这几位电影导演在秦晋高塬上还看到了震天动地、黄土飞扬的“安塞腰鼓”,被称为“东方毕加索”之作的陕北农民画,听到了如泣如诉、撕心裂肺的陕北及山西民歌。“歌从黄河来”。秦晋高塬上的歌(包括历史悠久的戏曲“秦腔”,“山西梆子”)都是“哭着、喊着”问世的。它的音域宽,起伏而舒缓;它的音调悲喜交加,把人(尤其是男人和女人)的情感世界毫无遮拦地表达在世间。近年来,考古机构对位于陕北神木县的“石峁遗址”考察发现,陕北民歌(含鼓乐)早在距今4300年之夏朝即出现了,加之陕北又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长征结束后的落脚点和积聚力量,打击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出发点。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陕北生活和奋斗了13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又有近3万名北京知识青年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插队在陕北,有的长达七、八年。于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翻身道情》、《东方红》、《陕北的窑洞里住上了北京娃》、《走西口》、《赶牲灵》等陕北民歌在大西北甚至在全国广为传唱,形成了一种极富地域特色的“无形资产”、“精神产品”、“独特文化”,其中包含的地理、历史、人文信息极为可贵。于是,2018年,一座展示秦晋黄土高塬文化的《陕北民歌博物馆》在陕西省榆林市出现了。作为黄土高原上的一座文化地标,该博物馆由六个板块组成,分别为:《千年老根黄土里埋》《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满天星星一颗颗明》《信天游永世唱不完》《陕北民歌艺术展区》《陕北民歌研究展区》,占地11800m2;每个展馆的讲解员多才多艺,边讲边唱,且有演出舞台及乐器伴奏;馆前有极具陕北特色的“毛驴驮小米、木炭”、“米脂的女子绥德的汉”等泥塑,馆内有陕北“红枣小米粥”、“洋芋擦擦”、“玉米馍馍”等地方小吃供应。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





       秦晋高塬中的陕北,地域辽阔而贫瘠,沟沟坎坎,山山峁峁,但在荒凉中显雄伟,在博大中显悲怆;这里世世代代人民文化积淀独特而深厚,民歌歌词直接而真实,曲调粗犷而豪放,旋律简洁明快,每一首歌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讲述着一个故事,寄托着一种感情。《陕北民歌博物馆》把这“歌声”汇集展出,是国内唯一,也是匠心独具。陕北独特的地域文化在这里集中向国内外游客以及通过“视频”、“电影”向世界公众展示,是从黄土地中“挖出”了巨额文化宝藏、珍贵历史遗存、独特精神财富。由此,秦晋高塬上“歌”进一步加快传向世界,也拉动了当地各行各业持续、健康发展。众所周知:陕北尤其是榆林地区地下资源(尤其是油、气、煤)丰富,近几十年采掘行业兴盛。陕北人通过建《陕北民歌博物馆》等形式又将其深厚的“文化富矿资源”挖掘、提炼、汇集展示。该地的地域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标志的“软实力”自然大增。这种“采矿”两手抓的作法难道不能使我们在观察与思考地域文化特色之中得到某种启示吗?如今,祖国各地各种名目的博物馆、展览馆甚多,在旅游季节,参观者接踵而至,门票及各种收入丰厚,对某一个地方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很大。诚然,对于风景、名胜之地,古墓、古迹所在,自然有其建馆、开展之天然优势。但陕北人看到了人无我有的“民歌”同样具有某种天然优势,别出心裁地建成了《陕北民歌博物馆》,同样具备了在开展人文旅游、特色景观(“荒凉、悲怆”)、地方餐饮(小米、洋芋)的独特优势。真可谓“思路一转天地宽。数不清,用不完的财富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了。   




      (二)位于四川省会成都市郫都区的《成都川菜博物馆》。

      四川盆地位于我国西南部地质构造第二向第三阶梯(西藏高原)过渡地区。文化名人易中天、张艺谋赞之为“上天特别眷顾的地方”,(成都)是“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属全国第六大盆地,幅员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三国名臣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后的《隆中对》中称此地(成都古名“益州”)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成帝业。”既指出四川盆地之战略地位,又指出了其物产丰饶,可为帝业之基。常言道:“食在广州,味在四川”。



      川菜是我国著名菜系之一,与京、苏、粤菜并列为中国四大名菜。它不仅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深受我国人民群众喜爱,而且在国外也享有较高的声誉。

       川菜脍炙人口,由来已久。从苏轼(东坡)的“东坡肉”,到丁宝桢(清朝四川总督)的“宫保鸡丁”,已是远自千载,近至百年的烹饪佳话。另外,来自民间的“麻婆豆腐”、“水煮牛肉”、“回锅肉”、“炒野鸡红”、“鱼香油菜苔”等,都是人们赞不绝口的美味佳肴,也是群众所熟悉的家常菜品。

       川菜的特点是什么呢?有人说是麻辣味。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全面。麻辣味是川菜特点之一,但它只是川菜若干味别中的一种。长期以来,川菜形成了一种选料严格、刀工精细、烹制讲究、花色品种丰富、味道特多又富于变化的风格特点。它不仅适于小炒、小烧的家常风味,而且还以精于山珍海味、传统筵席的大菜的制作而见称于世。川菜绝大多数菜品是荤素兼备,荤而不油,浓而不腻,味重清鲜。就以家常川菜而论,麻辣味仍是少数;像姜汁味、鱼香味、宫保珠、糖醋味、怪味等,仍是多数。所以,人们对川菜有“一菜一档、百菜百味”的赞誉。据“百度网”载“晓星麋鹿”文章介绍:

    “在源远流长历史进程中,历代人民创造了不同的烹调技艺,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促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由于受自然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影响,我国形成了川菜、鲁菜、粤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而其中,川菜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极其广泛的消费人群,是四川“天府之国”、“美食天堂”等各种金字招牌的发展与建设的基础。

        另具“百度网”载“潇潇是个吃货”之文介绍:

     “那么,川菜有哪些派系?各自分别又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咱们就通过本篇文章一起来了解下,往下看吧。  

川菜起源于古代蜀国,秦汉时期初现端倪,汉晋时期古典川菜成型,以“尚滋味”、“好辛香”为特点。

       唐宋时期的古典川菜进一步发展,川菜出川,“川食店”遍及都城开封和临安,以其“物无定味,适口者珍”的风味特色而赢得众多食客青睐,川菜作为一个独立的菜系在两宋时期形成。明清时期,川菜进一步发展,直至民国时期,近代川菜最终形成“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清鲜醇浓,麻辣辛香”的特点。  

       现代川菜基本由三派组成,即川西地区以成都官府菜、乐山嘉州菜为代表的上河帮川菜;川南古泸水流域地区以自贡盐帮菜、内江糖帮菜、泸州河鲜菜、宜宾三江菜共同为特色的小河帮川菜,川东地区以重庆江湖菜为典范的下河帮川菜。 



       三者共同组成川菜三大主流地方风味流派分支菜系,代表川菜发展最高艺术水平。  

       上河帮川菜,其特点以亲民平和,选材丰富,口味相对清淡,善用豆瓣与糖类调味,是流传最为广泛的四川菜。

       上河帮川菜讲求用料精细准确,严格以传统经典菜谱为准,其味温和,绵香悠长,同时集中了川菜中的宫廷菜、公馆菜之类的高档官府菜,通常菜品起源颇具典故。精致细腻,多为流传久远的传统川菜,旧时历来作为四川总督与将军衙门的官府菜。

       名厨黄敬临在清宫御膳房时创制的高级清汤菜,常常用于比喻厨师厨艺最高等级的“开水白菜”便是成都川菜登峰造极的菜式。  

      其派系著名的菜品有——蒜泥白肉:其是一道比较传统的川菜佳肴,是四川本地比较常见的家常菜。

    “白肉”最初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进行烹饪食用,后来传入四川后,四川人在白肉烹饪的基础上加入蒜泥等调味料,使白肉更加好吃,营养价值也更丰富。  

       蒜泥白肉一般选用肥瘦相间的坐臀肉或五花肉进行制作,以坐臀肉最为正宗。将切得薄厚均匀的猪肉入水煮熟后摆盘,加入酱油、辣椒油和蒜泥等料汁进行调味。

      蒜香浓郁、香味扑鼻,闻着令人食欲大开。肉片薄而透明、肥而不腻,入口爽滑且有弹性,最适合搭配米饭,营养价值也十分丰富。  




       小河帮川菜以自贡盐帮菜、川南泸州河鲜菜、宜宾三江菜、内江糖帮菜、乐山嘉州菜共同组成,其中以川南自贡为中心的盐帮菜名气最大。

       自贡盐帮菜又分为盐商菜、盐工菜、会馆菜三大支系,起源于东汉时期,以麻辣味、辛辣味、甜酸味为三大类别。  

       自贡为四川井盐的出产地,大量盐商汇集于此,贩盐一本万利,此地富豪云集,自然也就出了很多奇珍异菜,谓之“盐帮菜”。

       盐帮菜以味厚、味重、味丰为其鲜明的特色。盐帮菜善用椒姜,料广量重,选材精道,煎、煸、烧、炒,自成一格;煮、炖、炸、熘,各有章法。尤擅水煮与活渡,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菜系的鲜明风味和品位。在盐帮菜的嬗变和演进中,积淀了一大批知名菜品,人见人爱,其中一些菜品更不胫而走,纳入了川菜大系。  

      其派系著名菜品有——水煮牛肉:水煮牛肉属于正宗的小河帮自贡盐帮菜,是四川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于1981年被选入《中国菜谱》。

      相传,北宋年间四川自贡一带,百姓在盐矿井上劳作,以牛为动力提取盐水,结果牛劳累而死,人们便将它切成片加入各种调料烹饪,味道十分鲜美。后来经一位名叫范吉安的名厨改良和创新形成现在的水煮牛肉。

      水煮牛肉最重要的原料便是牛肉,牛肉选用纯瘦的黄牛肉,再配以黄豆芽、莴苣等配菜制作完成,最后装盘时不可缺少淋上麻辣熟油这一灵活步骤。制作完成的水煮牛肉色彩丰富,红、白、绿、黄四种颜色相间。入口爽滑软烂,酸辣可口,咸香鲜美、香辣味浓。  




       下河帮川菜以重庆为中心,其特点是大方粗犷,善用泡椒和酸菜来调味,以花样翻新迅速、用料大胆、不拘泥于材料著称。由于川东重庆等地区多山,加上长江边码头文化,生发出不拘一格的传扬风格,在全国也拥有众多拥趸。

       其中经典菜式——辣子鸡:辣子鸡堪称川菜中的一大经典,它属于川菜渝派中的“辣子”系列。这道菜以鸡肉为主要原料,经过先腌制,再油炸,后翻炒的过程烹制而成。在调味的时候,会加上干辣椒、花椒、麻椒等川菜常用的调料。

      过年的时候,人们最喜欢代表喜庆元素的大红色。而辣子鸡的色泽棕红油亮,看着就非常有食欲,也很有几分喜庆的味道。  

      当然,川菜各派系的菜品不止文中提及的几样,还有像毛血旺、夫妻肺片、麻婆豆腐等等,这些没有提及的菜品就交给读者们自己探寻吧。”    

       当然,能够汇集川菜系列并不断引进、吸收“粤、鲁、淮杨、京津、苏”菜各大菜系精华之味的文化当属省会“成都的美食文化”——据“百度网”介绍之“晓星麋鹿”之文章:

    “食在广州,味在四川。”这句流传甚广的引言,道出了中国两大美食之都的魅力。而作为四川的代表,成都更是以其独特的川菜文化,吸引了无数食客的目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踏上这场川菜之旅,品味成都的美食文化。

       成都,这座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城市,以其悠闲的生活节奏和丰富的美食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而川菜,作为成都的骄傲,更是以其麻辣鲜香、变化多端的特点,赢得了全球食客的喜爱。



       川菜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口感上。川菜的麻辣,源自于四川特有的辣椒和花椒。这两种调料的结合,既能刺激味蕾,又能调和各种食材的味道,使得每一道川菜都充满了层次感。而川菜的鲜香,则来自于四川丰富的水产资源和各种肉类。这些食材的烹饪,使得川菜的味道鲜美无比,让人回味无穷。


       川菜的魅力,还体现在其丰富的菜品种类上。从家常的小炒,到精致的大菜,从热辣的火锅,到清淡的凉菜,川菜的种类之多,令人目不暇接。而这些菜品的烹饪,更是体现了川菜师傅们的高超技艺和无限创意。他们用最简单的食材,创造出最美味的菜肴,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川菜文化的魅力。

      川菜的魅力,更体现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上。川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川菜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烹饪技法和风味体系。而川菜的文化,更是融入了四川人民的生活之中。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朋友聚会,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日常生活,川菜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使得川菜文化深深地烙印在了四川人民的心中。

在成都,你可以品尝到最正宗的川菜。在那些热闹的街头巷尾,那些古色古香的餐馆里,你可以看到川菜师傅们忙碌的身影,可以闻到那浓郁的香气,可以感受到那热烈的气氛。每一道菜,都是一次味蕾的盛宴;每一次品尝,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在成都,你也可以感受到最真实的川菜文化。在那些古老的茶馆里,你可以听到那些关于川菜的故事;在那些热闹的市场里,你可以看到那些新鲜的食材;在那些繁华的街区里,你可以感受到那种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这些都是川菜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成都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川菜之旅是一次味蕾的冒险,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它让我们品味到了成都的美食文化,感受到了四川人民的热情和友好。这是一次难忘的旅程,也是一次深刻的体验。希望每一个来到成都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美食和文化。”    

       和位于秦晋高塬上的《陕北民歌》博物馆的诞生起因相似,2007年5月,做为世界上唯一以菜系文化为陈列内容的活态主题博物馆在成都市郫都区出现了。该博物馆包含了四川本土文化的重要部分:川菜、川酒、川戏、川派建筑、川式园林等,景区占地约40亩,藏品6000余件,共有“民族文化及其载体”、“古迹与建筑”、“人文旅游”、“旅游购物”、“休闲娱乐求知”五个主类。景区内分为“典藏馆”、“互动演示馆”、“品茗休闲馆”、“灶王祠”、“川菜原料加工工具展示区”,“川菜原料展示区”等。由于该博物馆既可看,又“可吃”。也就把川菜系列中“味”通过各方面集中展示成为“精神产品”,“无形资产”,对于成都乃至四川的社会经济、各行各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由于该博物馆就在交通便利的成都,读者尤其是川内读者尽可去直接体验。本文作者对其详情本文也就不一一介绍了。  

       二、地域文化尤其是世上“人无我有”的地域文化通过不同方式挖掘、整理、汇集、提升、展示、交流,具有不可估量的原因与现实的价值。    

      (一)常言道:“无利不起早”。大学问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直言:“天下熙熙,皆为利去;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那么,各种形式的“文化”之“利”即“价值”(含“使用价值”、“剩余价值”、“观赏价值”等)究竟在哪里呢?

       中国文化尤其是地域文化长期以来之所以不被人们看重,原因有二:一是注重“有形、实用”,忽视了司空见惯的“无形、虚幻”,尤其是本地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整天看着、吃着、听着的各种文化,似乎并不值钱。“要求利还是要捞干的”——“务工经商,种田打粮,办实体店”,“至于文化艺术,那是不能吃,不能喝的空谈”;“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对文化发展的不重视,对文化人百般嘲笑、蔑视。实际上,当今世界,最贵的实际上是“名人字画”、“典藏珍集”、“古玩金石”——如唐伯虎、张大千等之书画真迹等。对于一个地方而言,有丰富的矿藏、物产,有发达的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因然可贵,但若无文化底蕴,或对文化(包括身边的地域文化)不重视,这个地方的人世世代代仍然在精神上是贫穷的,物质上的富裕也可能是“富不过三代”,甚至会很快由极富而返贫。这种例子在历史上太多了。二是从社会制度上看,若只注重一种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强调一个中心(没有调动各地各方面的发展积极性),文化事业尤其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也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实际上,从秦晋高塬上《陕北民歌博物馆》到天府之国中的《成都川菜博物馆》出现并兴旺的客观事实可知: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世界上并不缺少价值,而是要更新观念。黄土高塬的“荒凉”与川菜系列的“麻辣”,难道没有价值吗?《平凡的世界》、《白鹿塬》写的是陕北,写的是古塬,可谓荒凉、古朴之至,然而两部小说不仅书畅销,影视作品走俏,对当地各行各业的带动作用随着历史发展的日益扩大,其价值几乎是无限的。“麻婆豆腐”、“重庆火锅”在川菜系列中极为平常,但列入了《成都川菜博物馆》就成了当家菜的形象、口碑代表;一个藏入此馆的“元青花泡菜坛子”价值400万人民币;一张门票(成人)58.5元,一张“研学体验”门票价值400元。如今,该博物馆游客接踵而至,可谓日进斗金。由此可见:文化尤其是地域文化经过发掘、汇集展示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能够吃的实物本身。还是那句话:“观念转变天地宽。在如今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价值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二)由“陕北民歌”及“川菜系列”两家博物馆的出现及走红的先例反观我市(即四川德阳),我们自身有哪些较为独特的地域文化确有挖掘、汇集、提升、展示的价值呢?


       数月前,为市老科协相关“工业旅游”课题组开展研讨,我曾写过一篇题为《中国装备科技城和名特优新县(市区)——我市开展工业旅游的两个着眼点》的文章。我认为:在一个内陆中小城市中,德阳之大中型装备工业尤其清洁能源装备制造集群和散布在市内各中小型直接关乎“民生”的特色产品中就蕴藏着相对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可以通过创办“工业博物馆”(利用市内“金鑫公司”的废旧厂房、闲置场地),“参加联展”(在市内广汉“三星堆”古遗址展馆中开辟展室和与省内成都、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共享展品)。德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及其后期形成的“大工厂、大机器、大集群”以及极具地方特色的“德阳酱油、潮扇”、“绵竹大曲酒、剑南春、东方红、绵竹年画”、“什邡雪茄烟及叶子烟”、“什邡板鸭、米粉”、“中江挂面、奇石、苍山大乐”、名人(黄继光、李调元、苏舜饮等)就是例证。8年前,我曾在德阳地方志杂志《德阳春秋》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话说德阳酱油》,较早地提出了我市在“川菜之味”方面可以发掘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一个例证。古人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对比了一下我市与相关地域的“地域文化”,认为我市除了“工业、农业”具有硬实力,在“文化艺术”尤其是地域文化方面也具有较强的“软实力”——很有必要千方百计挖掘出来。

  • 天府信息快讯LOGO

    欢迎访问天府信息快讯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