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天府信息快讯 蜀ICP备2021005531号
陈天忠(四川南充)
欢筵惊变悔当初
唐玄宗李隆基自即位以来,勤政爱民,从谏如流,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贤人良士为丞相,治国理政,兴农扶桑,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平安无事。后来,唐玄宗逐渐懒于政事,寄情声色。他想起自己二十多年来起早贪黑、宵衣旰食,好不容易使得兵强马壮,国泰民安,现在贵为皇帝,拥有四海,也该好好享受享受了。然而,后宫虽有佳丽三千,却没有一个令他满意的人儿。他几次命高力士奉诏出宫,选遍天下美女,但没有一个他中意的,所以成天闷闷不乐。
在一个春光明媚、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唐玄宗带了太监高力士,由一群宫女簇拥着去游御花园。尽管园内百花盛开,百鸟争鸣,飘香滴翠,流光溢彩,但唐玄宗总觉心中缺少什么,无心观赏这些美景,正准备打道回宫。突然,在太湖边一棵盛开的玉兰树下,隐约有一个人影晃动。高力士急步上前,厉声斥问:“谁在里面?”只见一个宫女闪了出来,跪在路边,苦苦哀求道:“奴家乃园中宫女,不知圣驾至此,躲闪不及,因而藏在玉兰树下,请高公公恕罪。”
高公公正要训斥,唐玄宗已走上前来,早被这宫女的娇身丽姿所打动。他让高力士退到一边,对那宫女柔声说道:“你快起来,不要害怕。”两个宫女忙上前扶起那个女子,只见她体态丰腴,皮肤白嫩,双目含笑,全身散发着一股诱人的气息,真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唐玄宗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立即把她带回宫去,选了个良辰吉日,把那女子封为贵妃,并赐浴华清池。
那女子不是别人,就是后来风流千古的杨贵妃。杨贵妃祖籍山西,父亲杨元琰在蜀中作司户,不幸早逝。杨贵妃生在蜀中,因降生之时,左臂上有一玉环,上面隐约可见“太真”二字,故名玉环,小字太真。杨玉环妩媚娇丽,美艳绝伦,年少入宫,曾与寿王为妃,后被玄宗发现,封为贵妃,身价陡涨,红遍朝野。唐玄宗自从得了杨贵妃,便视若掌上明珠,终日爱之不尽,歌舞酒宴,寸步不离。对后宫三千粉黛,毫无顾盼之意。连过去宠爱过的梅妃,也被迁置到东阳楼,不再过问了。当时,宫中专为贵妃制作衣服的就多达七百人,制作器物的也有五百多人,结果成了天下围着皇帝转,皇帝围着贵妃转的局面。
唐玄宗与杨贵妃你贪我爱,终日酒乐,后来连朝政也懒得理了。一天,秋风送爽,天淡云闲,一群大雁排队南飞了,御花园中飘散着桂花醉人的香味。唐玄宗与杨贵妃闲游了一会儿,便在亭中坐下。唐玄宗看着杨贵妃,高兴地说:“今天与你闲游心情舒快,那些梨园旧曲,都不想听了。记得那年在沉香亭上赏牡丹,召翰林学士李白写《清平调》三章,命李龟年谱成新曲,词曲甚佳,不知妃子还记得不?”杨贵妃微笑着说:“记得,马上唱给皇上听。”唐玄宗甚为喜悦,立即叫宫女拿来玉笛,为杨贵妃伴唱。杨贵妃慢慢站起来,清了清嗓子,幽婉地唱了起来: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 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歌声刚完,唐明皇丢下玉笛,一把将杨贵妃揽进怀里,连声称赞说:“太妙了,太妙了,李白锦心,妃子绣口,真是词音双绝!快,取大杯来,朕与妃子对饮!”宫女速递上斟得满满的两大杯酒,唐明皇递了一杯给杨贵妃,自己双手举起一杯说:“妃子,请干一杯!”说完,举杯一饮而尽,杨贵妃也将杯中酒干了。接着,唐明皇与杨贵妃连续对饮了三大杯酒。唐玄宗喝得满脸通红,杨贵妃喝得醉眼迷蒙。唐玄宗见杨贵妃酒醉如酥,别有一种娇媚,准备回宫与贵妃亲热一番。突然,杨国忠匆匆上前,匍匐奏道:“陛下,大事不好了,安禄山起兵造反,已杀过潼关,很快就到长安了。”唐玄宗大吃一惊,忙问有何退兵之策?杨国忠回答说:“前段时间,臣曾再三启奏,料定安禄山必反,怎奈皇上不听,现在果然应了为臣所说的话了,如今潼关守兵已降,形势十分危急,无法抵挡叛军的猖狂进攻。为今之计,只有奏请皇上御驾幸蜀,等待各地将领平息叛军,再迎圣驾回宫。”唐玄宗七窍生烟,心急如焚,后悔当初错用安禄山,引狼入室,养虎为患,而今也无其他办法,只好准奏。
杨国忠刚退下,唐玄宗便与杨贵妃一行人匆匆赶回宫去。
马嵬缢玉痛玄宗
唐玄宗与杨贵妃火速赶回西宫,朝廷上下早已人心惶惶,不知所措。唐玄宗见此情景,心乱如麻,长叹一声,知道大势已去,祖辈打下的江山,自己几十年励精图治换来的太平盛世,这一下全完了,真是愧对列祖列宗啊。
目睹眼前的混乱局势,唐玄宗真恨自己错看了安禄山,竟败在这个小人手下。当时,安禄山仅是幽州节度使张守圭部下的一个藩将,其父姓康,其母名阿史德,是突厥的一个巫祝。他母亲在扎荤山向战斗之神祈祷,回家之后就生了他,故取名禄山。降生之时,光满帐房,附近鸟兽都被惊散。后随母改嫁安延偃,所以改名安禄山。成人之后,在张守圭帐下投军。张守圭见他长相奇特,腹垂过膝,力举千钧,因此收作义子,授为讨击使。在征讨奚契丹的战斗中,安禄山恃勇轻敌,孤军深入,被杀得大败而归。按照军法,本该处死,但张守圭给了他从宽发落的机会,把他押解到京师请皇上定罪。安禄山可不是等闲之辈,未到京城,他已买通押解官,得以自由行走。他深深懂得:君王舅子三公位,宰相家人七品官。正好他有个结义兄弟张千,在丞相杨国忠府中干事。于是,他带了贵重礼物找到张千,托他把东西交给了杨丞相。杨国忠得了重礼,在唐玄宗面前极力为安禄山开脱罪责,使安禄山官复原职。
安禄山凭着与杨国忠的关系,多次拜见唐玄宗与杨贵妃,深得皇上和贵妃宠爱,后来竟被封为郡王,还做了杨贵妃的干儿子。当时有个任天德军使的人叫郭子仪,此人满腹经纶,武艺高强。他见安禄山面带反相,将来必是乱唐之人。因此,郭子仪多次奏请皇上除去后患,玄宗只当耳边风去了。杨国忠见安禄山封王后也没把他放在眼里,决意除掉他。可几次启奏,都因杨贵妃为安禄山说情,没有遂意,反而使皇上对他宠幸有加。由于皇上与贵妃对他深信不疑,安禄山回到范阳,就大肆招兵买马,日夜操练,暗图大事,蓄谋反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假造敕书,以诛奸相杨国忠为借口,突然在范阳起兵。转瞬之间,洛阳失守,潼关失守,造反大军直逼长安。
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以及诸王百官、三宫六院离开京城,向成都进发。右龙武将军陈玄礼统领三千羽林军在前后护驾。唐玄宗告别金碧辉煌的皇宫,告别雄壮巍峨的都城,心中悔恨交加,很不是滋味。
唐玄宗一离开京城,安禄山的叛军就冲进了城中。他们到处杀人放火,掳掠奸淫,长安城中,一片火海。那些没有随驾南行的文武官员,都争相投靠安禄山。安禄山带着近侍,直接冲向皇宫。他一屁股坐在唐玄宗曾经坐过的龙椅宝座上,挥舞双手,狂笑不已。他想到曾几何时,自己还在殿下诚惶诚恐,而现在竟可以高高在上地接受臣下的朝拜了。
唐玄宗一行,仓惶向西逃去。一路之上,秋风萧瑟,原野荒凉,到处都是残垣枯井,破屋烂瓦。唐玄宗见此景象,感慨不已,想到自己深居九重,不知老百姓还如此贫苦。这时,他们正来到马嵬坡,突然,羽林军停了下来,只听见前面有人高声说道:“杨国忠专权误国,现在又勾结吐藩谋反,要杀杨国忠的,快跟我来!”话音刚落,一阵骚动,羽林军都手持戈矛,拥到前面去了。唐玄宗大吃一惊,问道:“高力士,前面为什么这样喧嚷?快宣陈玄礼过来!”不一会儿,陈玄礼匆匆赶来说道:“臣陈玄礼见驾。”唐玄宗问道:“众军为何呐喊?”陈玄礼回答道:“臣启陛下,杨国忠专权招乱,又与吐藩勾结,激怒六军,已将杨国忠杀死了。”唐玄宗惊惶不安,说道:“呀!竟有这等事。”杨贵妃听了,伤心地哭了起来。
此时此地,唐玄宗也不敢得罪六军,想着还是逃命要紧,就说道:“既然杀了,也就算了,传旨起驾。”众士兵大声说道:“国忠虽杀,贵妃尚在,不杀贵妃,誓不护驾!”陈玄礼只得向皇上奏道:“众军言道,不杀贵妃,贼本尚在,请皇上割恩正法,不然恐生意外!”唐玄宗惊恐万状,愤然说道:“杨国忠纵然有罪当诛,现在已经杀了。而妃子随驾住在深宫,有什么罪过,竟然要将她置于死地!”陈玄礼奏道:“圣上说的极是,只是现在军心已乱,微臣也无法强行镇压。”
杨贵妃见已至此,哭泣着说道:“皇上,这都怪臣妾命薄,请赐臣妾一死吧!”这时,众士兵的喧嚷声一浪高过一浪,吓得唐玄宗惊慌失措,心如刀绞。唐玄宗无奈,只得哭着与杨贵妃诀别。随即,杨贵妃被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上。高力士忙命人在路边匆匆挖了个坑,用锦褥将贵妃尸体包起来,草草埋葬了。于是,唐玄宗一行又烟尘滚滚向西南进发了。
复活之谜终有解
“安史之乱”导致了“马嵬之变”,杨贵妃被缢身亡,史书多有记载。新旧《唐书》与《通鉴》均对此作了明确记载。唐人笔记杂史如《唐国史补》、《明皇杂录》、《高力士外传》、《安禄山事迹》都详细记述了此事。由此可见,杨贵妃死于马嵬坡应是不争之事。
然而,在事隔一千二百多年的今天,不知人们是出于同情还是倾慕这位绝世佳人,总怀疑她没被缢死,马嵬之变后仍活在人间。有人认为杨贵妃并没有死于马嵬坡,而是东渡日本,其后便有报道说日本发现有杨贵妃墓,并传山口百惠系贵妃之后,但缺乏根据,仅是推测。有人认为高力士是唐玄宗心腹,对皇上忠心不二,最善揣摩主子心思,深得皇上信赖。马嵬事变前,杨贵妃曾两次顶撞皇上,被遣出宫,均是高力士劝说皇上,“有罪谪出,悔过召还”,让杨贵妃应诏回宫的。马嵬事变,杨贵妃被赐死,是皇上派高力士去执行的,高力士难免不做手脚,缢时稍轻用力,造成“休克”而不断气,也可免贵妃一死。还有人认为,禁军将领陈玄礼虽恨杨国忠外凭右相之尊,内恃贵妃之宠,专权乱政,祸国殃民,但极倾慕贵妃天资国色,怜香惜玉,不忍杀害,暗中以侍女代死,让贵妃死里逃生。更有人认为,杨贵妃早年当过道姑,精通道藏,潜心修炼,熟知“太阴练形术”,深谙死后复活的玄奥之法。加之她体质异常,即使无人相救,缢后复活的可能性也大。《唐阙史》中曾有“解帛而气复来,遂再缢之乃绝”的记载,也说明杨贵妃有缢后复活的可能。
死而复苏之例,屡见于史载。据《名人轶事》称:封壮勇公的罗思举,因获罪惨遭杖击,后来却“杖毙复苏”。又如《都门识小录》说:赵舒翘被赐自尽,吞金、服鸦片、受帛绫以及黄蜡封七窍,石灰加酒喷厚纸闭呼吸,用尽种种办法,仍不断气。关于贵妃缢后复活的记载,也确有不少。在《周秦行纪》里,描述了牛僧孺在太后庙中遇到贵妃,牛要按臣民礼拜见,而贵妃则推辞说:“妾得罪肃宗皇帝,皇朝没置妾在后妃中。”这句话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肃宗李亨十分痛恨贵妃动摇了他的太子地位;二是当时民间确有贵妃未死的传闻。在《分门古今类事中》,谓贵妃生前曾梦见一骑马的人对她说:“天帝命妃子受益州牧蚕皇后。”此话被解释为贵妃缢后复苏归隐蜀中的预言。又如《诗话总龟》中说:唐玄宗还宫后,梦见妃子在蓬莱山太真院修道,并作诗以赠。再如《玄宗遗录》中称:马嵬坡贵妃被缢时,高力士曾拾到她的一只袜子。后来贵妃给玄宗托梦,玄宗问起此事,高力士立即将这只袜子交还给唐玄宗。这些梦非常奇异,梦中之事均能落实兑现,犹如真人真事一般。还有《夷坚志》中的记载更为奇异。在南宋初年,四川宣抚副使郑刚中坐镇巴州(今广元市),当他从京西路入蜀上任时,途中入一寺庙,意外获得了杨贵妃为皇上血书的《金刚金》,一时传遍天下。
千百年来,描写杨贵妃魂断马嵬坡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而唯有白居易的《长恨歌》才真正道出了其中的隐情,破解了杨贵妃缢后没死的谜底。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及陈鸿的《长恨歌传》专门做了考证。俞先生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如果以“长恨”为篇名而言,写到马嵬坡就足够了,何必还要假借临邛道士杨通幽与玉环相会呢?从《长恨歌》的描写可以看出,杨贵妃并没有死于马嵬坡。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十分凄凉,唐玄宗想救却“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诏旨,是决不会有的。而陈鸿的《长恨歌传》中恰有“使人牵之而去”的说法,也说明杨贵妃当时并没有死,而是被人牵去藏于远地了。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唐玄宗回銮后要改葬杨贵妃,却不公开迁葬,而私下派人掘坟,结果是“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只看见几根白骨,怎么也找不到“尸体”,却偏偏拾到一个“香囊”。当太监把这个香囊献给唐玄宗时,玄宗爱不释手,终日挂在身上。如果杨贵妃真的死了,贵为天子的唐玄宗决不会把这个被尸水浸泡过的香囊成天挂在身上。《长恨歌》接着又写了唐玄宗托杨道士四处寻访杨贵妃的情景。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蓬莱山找到了杨贵妃。白居易对此作了精彩描述:“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杨道士果真在蓬莱山找到了杨贵妃,连杨贵妃修道时左臂上露出的“太真”二字也看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杨道士还给唐玄宗带回两件信物和《长生殿秘事》,“唯有旧物表深情,钗留一股钿一扇。”对此,四川省文史研究馆著名史学专家冯汉镛教授曾率队到营山太蓬山实地考察。冯教授认为,从杨道士找到贵妃,带回信物来看,就清楚地表明,马嵬事变后,杨贵妃仍活在人间。至于《长恨歌》中所写的“蓬莱”,应指的是四川营山的太蓬山。文化名人王化教授在《太蓬山集》中也称:“太蓬山,因山峰状若蓬莱而得名。”明代诗人梅江在《怀游太蓬》中写道:“闻说绥山多胜境,昔人曾此作蓬莱。”清代诗人卢雍游太蓬后,也留下了“两峰争献秀,飞翠入清江。不用浮东海,蓬莱未有双”的绝妙诗句。由此可见,历代文人墨客吟颂太蓬山状若蓬莱、胜似仙境的诗词真是不胜枚举。那么,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提到的“蓬莱”,指的是太蓬山也就无可非议了。
惧怕还宫向绥山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马嵬事变之后,杨贵妃竟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六军刚刚离去,杨贵妃仿佛作了场恶梦,用力挣脱裹身的锦褥,慢慢从泥坑中爬起来,抖了抖浑身的泥土,理了理蓬乱的长发,拖着沉重的双腿,来到路边的一条小溪边。
她举目看了一眼,见四周无人,便蹲下身去,双手捧起清冷的溪水,洗去满脸的尘土,摸了摸余痛尚存的脖子,孤坐在一块青石头上,回想起刚才可怕的情景,仍感到毛骨悚然,心惊肉跳!
杨贵妃想不通,皇上怎么这样软弱?自入宫以来,她与皇上朝夕相处,对皇上还是了解的。皇上作为一国之君,威震四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满朝文武,谁敢不敬?!她与皇上的恩爱,皇上对她的宠幸,朝廷谁人不知,天下哪个不晓?!她虽两次顶撞皇上被逐出宫门,但最终皇上还是贪念她的美貌而被召还宫。而这次在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一个权倾天下的当朝皇帝,却救不了一个他心中深爱的宫中妃子,眼睁睁地让她命丧黄泉,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举世的悲哀!
杨贵妃想不通,事变怎么这样突然?凭心而论,杨贵妃心里清楚,在当今朝廷,她与皇上、杨国忠、安禄山四人的关系,可以说既简单又复杂,既明白又隐蔽。她是皇上的爱妃,杨国忠是她的哥哥,安禄山是她的干儿子,这是简单、明白的一面。而另一面呢?只有杨贵妃心里清楚。她明爱皇上,却暗恋着安禄山,时常做些一花二主的欢娱之事。她爱自己的哥哥,可杨国忠又与安禄山不和,经常闹矛盾。她既要劝说哥哥,不能伤害他,又要在皇上那里替安禄山说情,全力保护自己的情人。在玄宗面前,她随时随地都要谨慎小心,保持着对安禄山的“皇母”之尊,不能让皇上看出丝毫破绽,稍有不慎,就会引来杀身之祸。从与安禄山的接触中,她知道他早怀反意,对皇上的忠诚是虚假的,而对她的痴情则一点不假。要不然,她只要在皇上耳边一嘀咕,安禄山早已身首异地了,哪有时机起兵反唐,顷刻之间就攻破了长安?
杨贵妃更想不通,太子怎么这样凶狠?她清楚地记得,皇上封她为贵妃后,她的哥哥和三个姐姐都得到了重重的封赏。尤其是她的哥哥杨国忠,才貌平平,却加封为相,惹得太子和不少大臣议论纷纷,心怀不满。杨国忠出任右丞相后,由于对太子心存嫉恨,多次在廷议时与太子争执不休,弄得皇上十分难堪。杨贵妃对太子也是耿耿于怀,一有机会,便在玄宗面前说太子的不是,烧太子的“阴阳火”,弄得太子灰头土脸,很不好过。有一次,杨贵妃陪皇上游园回宫,正在兴头之际,杨贵妃突然双膝跪地,含土以请,求皇上废除太子。皇上也曾产生过废太子的念头,因太子几次在玄宗面前哭述心迹,表露忠心,致使玄宗念及骨肉之情,难下废除决心。太子知道杨贵妃兄妹必是他未来登基的心腹大患,早想除之而后快,均因没有时机下手。这次安禄山起事,正好为他提供了良机。皇上离宫之前,太子早已与羽林军首领陈玄礼密谋于室,精心设计了除掉“二杨”的方案,只是玄宗被蒙在鼓里,一点不知。杨贵妃怎么也没想到,太子的心计如此深沉,太子的手段如此凶狠,真是招招致命,使人没有躲避之机。
“哇!哇!”一只乌鸦拖着长长地鸣叫,从杨贵妃头顶飞过。她听到鸦鸣,收回思绪,浑身感到一阵不安。忙站起身来,朝四周看了一眼,见无异常动静,便慢慢朝西南方向的小路走去。
杨贵妃入宫之后,尝遍了世上的山珍海味,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淫逸生活,如今却落到了这个地步,她怎么也想不通,怎么也接受不了。但杨贵妃又是一个聪明绝顶、适应能力极强的女人。入宫之前,她在蜀中生活了十多年,也吃过不少苦头。父亲早逝,她随叔父长大,虽然衣食不愁,但从未有过父爱,也很少体味到亲人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从小就养成了倔强不屈的性格,以致入宫之后敢两次顶撞皇上,引来被逐之苦。早在蜀中之时,她曾多次听父亲和叔父谈到过四川东北方向有座美丽的绥山,与峨眉齐名,早已心向往之,无奈没有机缘。真没想到,这次马嵬事变,虽然对她打击很大,却也成全了她早已心向太蓬的愿望。
燃天之爱钻心恨
杨贵妃经过一番装扮,再也看不出自己过去的影子,活像一个年过中年的村妇。她满面愁容,心事重重,慢慢地走在通往西蜀的小路上,思潮起伏,胸中涌起对唐玄宗爱恨交加的波涛。
杨贵妃清楚地记得,唐玄宗在御花园一见到她,就喜不自禁,立马把她带回宫去,封为贵妃,赐浴华清池。她第一次来到华清池时,只见池中碧波荡漾,清澈照人,热气飘袅,馨香扑鼻。宫女永新、念奴忙为她宽衣解带,让她慢慢进入池中。顿时,她感到从来没有过的清爽和舒快,觉得全身每个毛孔仿佛都张开了,让那阵阵温暖和馨香浸润到皮肤、肌体、肺腑和骨髓中去了。她微微闭上眼睛,尽情地享受着、陶醉着。她何曾想到,一夜之间,自己竟成了这世上最幸运最幸福的人。沐浴在这华清池中,仿佛就是沐浴在皇上的恩泽之中。她让玉脂般洁白丰腴的身体浸泡在池水中,全身酥软,一动也不想动,觉得自己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在池水中慢慢融化了,真想一辈子都浸泡在这奇妙的池水里面,再也不要起来了。
新浴之后的杨贵妃,格外妩媚娇艳,面色白里透红,油黑的鬓发湿漉漉的,还飘着丝丝热气。唐玄宗早已在金殿等候,一见刚刚出浴的杨贵妃,满心欢喜,忙几步上前,双手扶住贵妃,让她坐在自己身边。宫女们陆续奉上果品佳肴,唐玄宗亲自把盏,将一杯酒递到贵妃手中,随即举起金杯,笑着说道:“朕遍求天下佳丽,都没有一个中意的人。没想到在宫中得见妃子,深合我意。妃子美艳绝伦,天下无双,简直就是上天特意赐予孤家的,祝愿妃子永远年轻美丽!”杨贵妃也举起玉杯,满含深情说道:“臣妾蒙皇上错爱,深感不胜荣幸。只怕奴家性情乖张,不能侍奉好皇上。不过,臣妾一定要效法冯姬,以免皇上失望。想那汉元帝的妃子冯姬,当熊从兽圈中跑出来时,她一个弱女子,竟敢用自己的身体去挡住汉元帝,是多么的忠诚!臣妾决心像冯姬那样,永远忠于皇上!”话音刚落,一饮而尽。几杯酒下肚,杨贵妃已是满面通红,醉眼朦胧,真是艳若桃花,百媚俱生。唐玄宗早已心神荡漾,忙将贵妃扶上龙床,欢天喜地,一夜未眠。
杨贵妃怎么也不会忘记,自从她被封为贵妃,皇上对她更是恩宠有加,几乎终日厮守,寸步不离。唐玄宗得到杨贵妃后,立即被她的花容月貌、天姿国色所迷醉,认为自己真正找到了今生今世唯一相知相契的绝代佳人。如果没有这个仙女丽人,他这个皇帝也是白当,他的生命也失去了意义。的确,唐玄宗把杨贵妃当成了掌上明珠、心肝宝贝,亲手赠给她金钗和钿盒,让她拥有无尚的荣耀和宠爱。不仅如此,唐玄宗还把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拜为右丞相,使他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富甲天下,满朝文武,趋之若鹜。把杨贵妃的三个姐姐分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使她们肆无忌惮,风情万种,经常自由出入宫门,享尽了世间的荣华富贵。所以当时京城有民谣说:“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人们都喜欢生女孩子,而不愿生男孩子。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幸在一身。”这就是对唐玄宗宠爱杨贵妃的生动写照。唐玄宗对杨贵妃百纵千随,爱宠无限,成天歌舞酒宴,恣情欢娱。杨贵妃生在蜀中,特别喜欢吃涪州产的荔枝。后来,她尝了海南荔枝,觉得比涪州的味道好。于是,唐玄宗就敕命涪州、海南两地,年年进贡鲜荔枝。因为荔枝保鲜很难,过了七天就要变味,而涪州、海南离长安路途遥远。所以,使臣只得靠驿站飞马传送,不敢有丝毫停歇。荔枝成熟正值炎热的夏天,沿途之上,不知累坏了多少驿使,跑死了多少驿马,闯伤了多少行人,踏坏了多少庄稼。
这年六月初一,杨贵妃的生日。一大早,唐玄宗就来到骊山的长生殿,命高力士设宴庆贺。唐玄宗看过朝中百官的生日贺笺,脸上露出了惬意的微笑。这时,一个太监双手捧了盘鲜荔枝上殿奏道:“启奏万岁爷,涪州、海南进贡的鲜荔枝在此。”唐玄宗说道:“快取上来。”高力士上前端过荔枝,送到唐玄宗和杨贵妃面前。唐玄宗看了一眼杨贵妃说:“妃子,朕因你爱吃荔枝,特敕命涪州、海南两地飞驰进贡。在你今天过生日之时,正好送到,你就好好品尝品尝吧。”说着,就亲手剥了一颗递在贵妃手中。贵妃心里乐滋滋的,也剥了一颗,送到玄宗嘴里。两人一边吃荔枝,一边喝酒助兴,很是快活。
杨贵妃回想起唐玄宗对她的恩宠,胸中波涛翻滚,生出万分感激。但一想到马嵬遇难的情景,又不免伤心落泪。当时形势紧迫,杨贵妃生命危在旦夕!此时此刻,她多么希望昔日与她形影不离的皇上立即站出来,为她说话,为她撑腰;她多么希望昔日与她如胶似膝的皇上勇敢站出来,为她遮风挡雨,为她逢凶化吉;她多么希望昔日与她海誓山盟的皇上坚决站出来,为她横刀救美,为她仗义殉情!然而,就在她面临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她这位曾经作父皇后来成夫君的大唐天子,却显得那么苍白无奈,那么软弱无能,那么冷酷无情……
马嵬事变后,死里逃生的杨贵妃思前想后,感慨万千,终于看透了皇上的内心:和平时江山美人两相爱,战乱时江山情重美人轻。过去皇上对她说过的话,发过的誓,如梦幻一般虚无缥缈,似覆水一样不见踪影。杨贵妃愈想愈气,愈气愈恨,匆匆加快了脚步,朝太蓬山赶去。
造龛祈福为禄山
太蓬山又名绥山,位于四川省营山县太蓬乡境内,位置偏僻,除有小径通巴中外,不当大道,适合藏匿。此山早在晋初,已是道教圣地之一,神仙遗迹,随处可见。相传道教祖师李耳云游到此山的朝阳洞修道,悟道成真后白日羽化飞天,至今洞壁上还保留着老子修道的诗句:“谁凿光天一窍开,洞前所筑雨花台。尘心到此消磨尽,不枉登游有约来。”
杨贵妃早年入道,曾当过几年道姑,与道教关系密切,对太蓬山的灵异神奇多有耳闻,早已心向往之。马嵬事变后,死而复生的杨贵妃思虑再三,决定再不还宫,也不敢再度回宫,一心归隐太蓬山。她从马嵬坡出发,边走边问,边走边歇,翻秦岭,过巴中,爬山涉水,跨州越县,历时四十多天,终于来到日思夜梦的太蓬山隐居避难。
杨贵妃躲在太蓬山,从不轻易露面,随时谨言慎行,生怕暴露“钦犯”身份,再度惹来灭顶之灾。劫后余生的杨贵妃,藏在太蓬山,一边潜心悟道,一边回顾人生:自己十五岁就嫁给了寿王李瑁为妃,夫妻本来十分恩爱,后被父王发现,封为贵妃,虽然成天穿红着绿,披金戴银,玉液琼浆,花天酒地,吃不完的山珍海味,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到头来却经历了不少酸楚和痛苦,先后两次被逐出宫门,吃了不少苦头。特别是马嵬事变后,皇上平时说得天大海宽,爱得燃天烧地,关键时刻却只顾自己,见死不救。什么朝思暮想、爱之不尽,什么钗盒情缘、地久天长,都是虚情假意,都是逢场作戏!
杨贵妃想起这些,心中对唐玄宗的怨恨愈结愈深,而对安禄山的思念却愈来愈强烈。细细想来,在这两个男人之间。她真正喜欢的不是唐玄宗,而是安禄山。从年龄看,唐玄宗比杨贵妃大三十多岁,安禄山只比她大十来岁,且身体比唐玄宗硬朗得多,强壮得多。从志趣来看,杨贵妃琵琶弹得很好,舞也跳得很好,而安禄山也喜欢跳胡旋舞,深得杨贵妃夸赞。从情爱看,唐玄宗虽宠爱杨贵妃,但毕竟还有那么多宫中美女,有时也不免移情别恋。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的“凤帏”之欢,就惹得杨贵妃醋意大发,顶撞皇上,被遣回杨府。而安禄山对杨贵妃却专情得多。他每次去觐见唐玄宗和杨贵妃时,都是先拜贵妃,后拜玄宗。宫人问其何故?安禄山说:胡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马屁拍得恰到好处,拍得杨贵妃心里甜滋滋的。华清池是杨贵妃的专用池,除了玄宗之外,只有安禄山可以入浴。不难想象,这“母子”二人同池沐浴,曾生出过多少快乐甜美,生出过多少风流韵事。
杨贵妃心里明白,安禄山这次兴兵起事,已闹得天下大乱,世人惊惧。马嵬事变已过数月,不知禄山现在何处,成败如何……想起这些,杨贵妃心中忐忑不安,立即找来纸笔,挥动玉臂,款款写道:
“大唐先天二年,岁在辛丑七月朔十五日,弟子安禄山稽首,和南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一切诸佛。但弟子业缘五浊,受荫阎浮。恒为二竖相摧,四蛇所逼。加以法王垂泽,梵帝流恩。伏闻大圣大慈,能救众生之苦,真实不虚。遂发微心,于此蓬山敬造弥勒像龛一铺。合家心愿,上为帝主人王,七代父母,下及法界苍生,普同供养·谨白”。写毕,杨贵妃从头至尾细细看了一遍,觉得满意,然后悄悄找个石匠,给他银两,叫他按照她的笔迹,把这篇为安禄山祈福之文镌刻在太蓬山穿岩洞右侧的石壁上,一直保存至今。
杨贵妃藏匿太蓬山不久,就为安禄山亲笔撰写这篇祈福之文,真正用意十分明显。她把唐玄宗与安禄山多次作过比较,觉得唐玄宗爱的是她的姿色,大多时候把她当作是发泄的工具,而安禄山对她的好才是真好,对她的爱才是真爱。她心里早就清楚,安禄山蓄谋已久,这次举兵犯唐,目的就是要当上皇帝,统领天下。安禄山一旦如愿以偿,凭着他俩昔日的“母子”之情,池浴之欢,她也理所当然成了“皇后”,比现在的“贵妃娘娘”强多了。眼下,杨贵妃很想帮安禄山一把,但自己也是冷骨复生,正在避难之中,有计无处施,有力无法使。她思念安禄山,又不敢袒露心迹;她亲笔撰写祈福碑文,又故意写错时间以掩人耳目;她暗地请人为安禄山造反称帝刻碑祈福,又无法也不敢署上自己的尊姓大名,给后人留下了千古之谜和无限遐思。
太蓬悟道度余生
无巧不成书,无异不称奇。
杨贵妃离魂再合,的确是人间奇迹。
她隐居在太蓬山上,不知不觉就过了百日之时。无论从服饰穿戴看,还是从言行气质看,道士们都认为她是个贵妇人,遭遇不幸来太蓬山避难的,做梦也没有想到她就是当朝赫赫有名的大美人杨贵妃。渐渐地,杨贵妃也习惯了这种清静闲适的生活,从心里喜爱这仙山圣地了。
白天,杨贵妃和道士们一起诵经悟道,也算快乐,可每到夜晚,她孤身一人躺在床上,便勾起了幕幕往事:寿王爱她,她也爱寿王,可寿王的父皇却偏偏爱上了她,皇命难违,她也无可奈何。皇上爱她,把她视为心肝宝贝,朝夕不理朝政,结果却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了各自飞”。思来想去,别人都说美是福气,她却觉得美是灾难。越国的西施,本是范蠡的情人,却被选献给吴王夫差;汉宫的王嫱,美貌天下无比,却远嫁匈奴去和番。她自己也是如此,开始因美而得福,后来因美而遭难,且殃及家人,悲不堪言。但转念一想,杨贵妃又觉得自己罪孽深重,灵魂难安。自她入宫以后,只知道与皇上终日欢娱,奢侈享受,豪华铺张,淫乐无度。曾几何时,为吃几颗鲜荔枝,不知花费了多少钱财,累坏了多少人马。皇上也因她而荒废朝政,最终导致乱臣当道,贼兵起事,白白葬送了大唐江山,连皇上也匆匆逃往西蜀避难,黎民百姓更是饱受饥饿之苦和战乱之害。想起这些,杨贵妃更是悔恨不已,发誓潜心悟道,洗涤昔日尘念,求得心灵净土。
杨贵妃来到太蓬山归隐避难之际,正值太蓬山道教修炼的兴盛时期。太蓬山海拔虽然只有七百多米,但此山形奇貌异,幽静雅寂,成为道佛兼修的绝妙之地。当时,山上有道场、道观数处,还有一座可容数百人的修道院。共有道士、道姑二百余人。从早到晚,道人颂经之声绵延不绝;悟道修真,成为山上的一道独特景致。杨贵妃与道姑们一起颂经悟道,一起修真养性。由于她早年入过道门,加之聪颖过人,记忆超群,很快就显露出独特的悟性和高人之处,深得道长赏识和道姑们拥戴。
在修道院里,杨贵妃熟读了广成子、黄帝和老子等道教先祖经典,尤其信奉老子的《道德经》,不仅倒背如流,而且深得其中玄奥。她懂得,“道”是万物的“总宰”,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物以之生,五行以之成。”宇宙万物皆因“道”而生,必循“道”而行。她知道,在世界上,除了人居住的地方外,还有神仙居住的地方,即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道可化为三种气,再化成三位至高无上的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她最敬服的还是太上老君以柔克刚、阴阳互根、修身养性和福祸相倚等一些列精妙论道,相信人通过刻苦修炼能够得道,不仅可以享受人间幸福,而且可以返本归元,与道同体,肉体永生,百日飞升,长住仙界,逍遥自在。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瞬已过两个春秋。杨贵妃对过去的往事渐渐淡忘,朝朝夕夕颂经悟道,日子也算过得平静而快活。有一天,杨贵妃与道姑们颂经结束后,刚走出道门,突然遇见一位神气轩昂的老道迎上前来,附耳悄悄说道:“贵妃娘娘,我叫杨什伍,皇上派我到处找您,我遍寻天下名山大川,今天终于在这里找到了您,真是喜事奇缘。”杨贵妃一听,心中大震,悲喜交加,忙将老道引至住地,吐露对皇上的感激之后,再三表明隐意已定,尘念已绝,今生今世再不回宫。杨什伍作为修道之人,非常同情杨贵妃的不幸遭遇,对她的归隐也深表理解,愿意隐瞒事实真相,成全贵妃的修道之愿。杨贵妃从杨什伍口中得知,太子李亨已在灵武即位,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害,郭子仪将军已收复失地。听到这些消息,杨贵妃十分矛盾,思潮难平:既为皇上派人找到她心生感激,又为安禄山被儿子杀害深感痛惜;既对太子趁皇上避难之机称帝不满,又为自己的眼下处境和未来命运担心。怀着种种心事,杨贵妃一连数日,食不甘味,夜不成寐。好在杨贵妃见识广博,机敏过人,在道姑面前撒了个谎,说那天找她说事的是老家的一个堂兄,道姑们都信以为真。由于她巧妙遮掩,始终没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杨什伍告别贵妃,离开太蓬山,匆匆赶回长安,向唐玄宗禀告了在太蓬山见到贵妃仙魂,并带回了钗钿信物和长生殿秘事的奇遇。唐玄宗听了,颇觉神异,又深信不疑,认为杨什伍能升天入地、通幽达冥,真是修炼得道的神仙之士,亲笔赐名“通幽”,并赏金银千两,良田五千亩,准归故里,颐养天年。之后不久,当朝大诗人白居易识破玄机,在《长恨歌》中描写了杨通幽在蓬莱仙山见到贵妃真人的情景,但始终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以致杨贵妃复活之谜在事隔一千二百多年的今天才大白于天下。杨什伍离开数日,杨贵妃才渐渐平息内心的波涛,又恢复了平静的生活,终日沉浸在修真养性的状态之中,过着恬淡安静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杨贵妃在太蓬山度过了四十个春秋,最后无疾而终。
风流绝代的杨贵妃,带着对唐玄宗的怨恨,对安禄山的思念,对道德经律的彻悟,对太蓬仙山的喜爱,在这里度过了清静而安适的后半生。
杨贵妃死后,被葬在太蓬山下的杨柳湾。
杨贵妃长眠在她喜爱的太蓬山,太蓬山也因杨贵妃的传奇故事而名播天下。
欢迎访问天府信息快讯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