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找准潜在短板 探索发展路径

来源:    综合作者:     2023-04-10 12:09:36    浏览量:


沿滩区老科
协 宋国祥


    
业是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一部农业发展史,就是我国的文明发展史。高度发展的农业,成就了中华民族傲视群雄的世界大国地位,而今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如何发挥农业的优势,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把饭碗真正端在自己手里,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多年以来都把农业农村工作的意见做为一号文件下发。今年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沿滩区老科协去冬今春以来,在农业农村局和水务局的支持下,对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源保障情况进行了调研。重点走访察看了瓦市、九洪、黄市、永安、联络、兴隆等乡镇。专家们和镇村干部以及水库管理人员分别介绍了情况,并积极配合,让我们颇有收获。在看到农业发展趋势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潜在的短板,从而深刻意识到农业发展要实现新跨越,就必须在机制、技术、基础设施等三个要素上加强保障


    
第一、机制创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创新机制是指一系列有效管理、激励、运行和发展有效创新活动的规则、制度、流程、技术及具体措施。

机制的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建国以来出现过次大飞跃。

一次是土地改革。在中国大地上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农民渴望一辈子的土地所有权终于到手,结束了长期耕作在别人土地上的历史。从此有了自己的土地,开启了自己的饭碗自己端的历程。农民的获得感不断提升,实现了物质和精神双丰收农民的积极性由此而迸发。在当时条件下,虽然还不能完全解决生活中的所有困难,但起码有衣穿饭吃。更为重要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重新确立了土地经营权,由社会化大生产转为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何时种、怎么种、种什么都由自己作主。多收全留,少收自负。这种机制的施行,不到三年时间,彻底解决了农民吃饱穿暖的问题。这两次飞跃的结果,都是创新土地管理机制发挥的作用。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主动权。缴纳农税和提留以后,所有收获全归自己安排,自己所有。多劳多得的新机制得到了真正体现。

第三次政策激励取消农业税,结束了中国农民两千多年交“皇粮国税”的历史,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土地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给农民吃下了“定心丸”;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流通领域税收的减免,涉农贷款的优惠,粮食的直补,农机的补贴,产粮大县的奖励,各级财政的投入,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扶持,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护等。使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个好的机制,能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无穷的效益。同是那遍天,同是那块地,同是那群人。由于机制的变化,在短短几年时间,农民就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并逐步实现物产丰富的局面。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的唯一。为了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更多的激励机制。然而:任何一个好的机制都有它的历史阶段性,应该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现有机制运行的时间相对较长,与形势发展不完全相适应,甚至产生了疲倦感,对农业人的吸引力开始淡化,人们对农业的兴趣不那么浓厚,农业发展已经出现停滞趋势。尤其是丘陵和山区,自然条件本就不好,靠天吃饭的现象依然存在。成本高,收获少,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没有根本解决。导致农民种地积极性下降,耕地荒抚严重。很难实现规模化,机械化。

沿滩区的情况也有相似之处。虽然有广袤的幅圆面积,但耕地相对较少,高标准农田仅占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十左右。大部分农田都是采取传统的种植方式。农业还处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并行的发展阶段。或者说传统农业仍是主流,虽然党委政府及主管部门采取了许多措施,在人力物力上给予了倾斜,但效果仍不明显。现代农业仍在推广的路上有机农业也在探索之中。 这就不难看出,如果没有机制的不断创新,很难调动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只有完善和创建新的激励机制来调动农业人的积极性,农业才会有更大发展。

任何一个行业的高速发展,出现蓬勃生机,都离不开激励机制的作用。农业的发展也不列外。只有让农业人能够得到丰厚的利益,他们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农业现代化才可能早日实现。


    
第二、科学技术是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要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科学技术上不断进取。

科学技术的魅力一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二是推动世界历史的演变三是促进人类社会的解放。当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提高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人的自由时间就会有所增加。

科学是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指南。而技术所承担的主要是生产力,是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

在我们基层,就应该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重点研究技术问题,把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普及在生产生活中。

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不管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技术是关键。要用技术对抗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难题。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前沿技术突破”。

过去农民吃不饱饭的原因之一,就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够,人们对新技术的掌握不到位长期应用常规的种子和传统的种植方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长期受自然界的束缚,让农业难予翻身。

由于杂交技术的发明和推广,使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杂交水稻的问世,产量成倍增长,粮食翻身仗由此打响。随后的优良品种是层出不穷,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使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的理论变为现实。

其实,我们许多技术还受制于人。近年来,粮食种子可以实现国产为主其余种子都依赖于进口。如:蔬菜、水果、畜牧、油料等种子都是如此。这就不难看出,饭碗要真正端在自己手里,种子技术这个关键必须突破。因此,种子技术的攻关又成其为当下的首要任务。

还有病虫害的防治和生产资料的生产,也依靠技术的支撑。因为,病虫害的变异很快,破坏性极强 严重程度可以让收成归零。病虫害防治技术是制约其产量和质量的又一关键因素。

农用生产资料的环保性和病虫防治方法的科学性,也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这就不难看出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但是,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过程中,有两个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首先,在技术突破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到技术的经济性。再好的技术,如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不能在实践中推广和应用技术就永远是技术。一个不能为生产生活服务的技术,一个没有使用价值的技术,就只能是理论上的技术挡案室的技术。所以,我们既要考虑技术的适应性,又要考虑技术的经济性。既要产量和品质,又要经济、安全、高效。我们的目的是,尽可能用最低的投入,获得更好的效益,当然也包括社会效益。

其次,技术服务的体系还必须强化。在现代农业发展的今天,本应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力量。然而,随着机构改革,基层服务职能有些弱化,尤其是乡镇一级更为明显。虽然有一个农业中心,农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性配备不够,技术性不强,精力常被中心工作挤占。这也是我们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之一。

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这就要求我们对科学技术的普级更加深入的落实在基层。重点要在提升服务能力,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产量和质量上下功夫。要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使科学技术在实践中生根开花。


   
第三、基础设施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农业基础设施是指保证农业生产和流通,能够在适宜条件下顺利进行的各种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设施。

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快大中型灌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实施一批中小型水库及引调水、抗旱备用水源等工程建设。加强田间地头渠系与灌区骨干工程连接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周期性和季节性等特点。因此,农业生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同自然环境下的农业生产,对基础设施有不同的依赖程度。

我们沿滩区的地貌以丘陵为主,虽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和相对肥沃的土地,但对现代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的依赖性都比较强。现代基础设施虽然能量大,但受诸多条件的局限,很难实现全覆盖。传统基础设施覆盖面相对较广,在紧要关头可以解燃眉之急的诸如:水塘、水库、河堰、水渠、道路、机械等。这些设施看似不那么高大上但很管用,也是目前这种生产模式下最为有效的设施必要时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大生产时期,沿滩区是以农业为主的郊区,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也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成其为主要任务,种植业和养殖业就是当时条件下的支柱产业。为了推进农业的持续发展,提升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区委区政府充分认识到基础设施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农民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长期生活在温饱线上。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区乡两级党委和政府广泛的发动群众,集全区人民之智慧采取忙时抓生产,闲时搞建设的方法。在财政度困难的情况下,也挤出资金,结合农民投工投劳,建设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工程尤其是水利设施和道路设施。可以说乡乡有水库,村村有堰塘,组组有囤水田机耕道、水渠、提灌站,抽水机遍布整个农村大大提升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垫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然而,由于历史阶段的变化和工作重心的转移人们淡化了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使一些原有的设施年久失修,保护不力。半干涸的水库,半断半堵的水渠,杂草丛生的囤水田等变得视之而不能用。尤其是重灾之年,使一些基础设施显得苍白无力,让人揪心。

因此,基础设施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在很抓大型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与骨干工程的配套扩大覆盖面,加强现有设施的保护和管理,以备急时之需,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扎下坚实的基础。

农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立国之本。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创新和改革驱动,以及基础设施的保证。

  • 天府信息快讯LOGO

    欢迎访问天府信息快讯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