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侯小梅:时代堰工之李冰精神

来源:    综合作者:     2023-05-27 20:38:48    浏览量:

       2003年踏上求学之路来到都江堰这座城市,2013年正式与都江堰景区结缘。滋养于天府源头的我,无数次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去探索都江堰和灵魂人物李冰,从震撼到感动,到感恩。可以说,时代诞生了水利奇迹,奇迹谱写了李冰故事,故事的传承厚植了我的古堰情怀。


  至此,我想以在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李冰精神”为主题,从“求实、创新”“团结、互助”“科学、传承”几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首先,求实是态度,创新是方法。可以理解为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且科学合理的创造新的方式方法,与时俱进。

  从求实来看,大约在公元前277年,李冰自上任蜀郡守后,在蜀地治水、兴河、建桥、修路、开稻田、凿盐井,还为“南方丝绸之路”埋下了伏笔。我们最熟悉的就有都江堰水利工程、松茂古道和成都的郫、检二江,即现在的府南河。还有在什邡的导洛通山遗址,李冰曾在此通高景关、修洛堋、还建了朱、李、火堰;还在成都修建了有七星桥之称的七座桥,万里桥就是其中之一;还修建了四川宜宾至云南的五尺道;以及开凿了我国第一口盐井——双流的广都盐井。这些都仅仅是李冰在蜀地的部份功绩,可见他在任期间是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才政绩斐然。因此在2017年7月4日,李冰成为首批“四川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再从创新来看,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借鉴了大禹治水的平衡疏导之法,创新出疏堵结合的修建方式。乘势利导,因时制宜,使其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仅存的一个以无坝引水为特征、自流灌溉的生态水利工程。同时还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固堤坝——竹笼;世界上最早的江闸——杩槎,世界上最早的水则——石人马。

  试想,如果没有李冰当时的求实创新精神,就没有水利奇迹都江堰,就没有沃野千里、群囤永筑的成都平原,更没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天府之国了!

  其次,是团结、互助。可以解读为深入群众,聚群众之智、集群众之力、谋群众之利、造群众之福。在2200多年前,治水是长期大计,没有千千万万堰工们日以继夜地劳作,同心同力,拧成一股绳,再完美的设计,再认真的李冰也是空谈。正因为李冰深入群众,了解民心,顺应民意,明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把千千万万颗民心凝聚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有堰成之期,河成之时。


  再以治水三宝之一——世界上最早的固堤坝“竹笼”为例,它以柔软的竹条编制成长笼,将坚硬的鹅卵石团结其中,一层层垒砌“护于”堤岸之边,就足以说明团结就是力量。叠加的“竹笼”与整排的“杩槎”共同横跨于江面,又能形成“大坝”之力。在此之前,又有谁曾想到过河底的鹅卵石与山林中的树木、竹子,也能团结互助到一块儿呢?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能力始终是有限的,所以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第三,就是科学与传承。也就是对可持续性发展的不断探索,以人为本,“活态”保护并传承。而都江堰也正是如此才能惠及千秋,福泽万代。具体来看,李冰在建堰的过程中,观天文、识地理,尊重自然,运用自然,通过自然的山势、地势和水势解决了泄洪和排沙两大难题。比如鱼嘴处的“四六分水、二八排沙”、飞沙堰处既疏亦堵、疏堵结合的“深淘滩、低作堰”“正面引水、侧面排沙”,以及“遇湾截角、逢正抽心”“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等八字格言,都是在李冰求实的态度下、科学周密的选址与设计中得以代代传承。再加之严谨的岁修制度,2000余年间恪尽职守的堰工们以其坚定的信仰与坚决守护的决心,才得以延续至今。


  而在今天的古堰之上,有一线职工的坚守;有党员干部的深入;有森林消防和蓝天救员的守护。有人志愿服务;有人为安全铺路;有人将历史讲述……

  不为歌颂,不为赞扬,精神需要延续与传承。因为是旅游城市的景区人,是李冰精神的传承与践行者。因为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信念中,在助力构建世界遗产山水文旅新城中,每一位古堰之地的新堰工都会求实创新、团结互助,为打造国际范儿、中国味儿、天府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用心、用情、用力。(侯小梅)

  • 天府信息快讯LOGO

    欢迎访问天府信息快讯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