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永强:揽载儿船

来源:    综合作者:     2023-09-20 15:21:36    浏览量:


陈永强(四川)


       上溯时间的长河、回顾历史的足迹。在上世纪的泸州境内的沱江河上,有一种十分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就是俗称的“揽载儿船”,也就是“摊子船”、现代的说法叫做“客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当时陆地上还没有公路和汽车的时候,人们要出行或带走点货物是十分艰难的事情。所以古时候人们便充分利用沱江河开发航运交通,这就产生出“揽载儿船”。它承载了千百年来的航运历史。既能载人,也能装货,每天往返非常方便。所以揽载儿船在沱江河的航运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作用价值很大。虽然揽载儿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不复存在了,但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在沱江河的航运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篇章。

      提起“揽载儿”这个名词,当代好多年轻人根本不知何物。这是过去千百年来人们约定俗成的称呼。往往在“载”字后边加个     “儿话” 音,即读成“zhr”即为“揽载儿”。

揽载儿船的渊源

       在很久很久以前,当时陆地上还没有公路,也没有汽车,人们要出行只能步行,有钱人可乘坐滑杆,非常不便。若要从甲地运送点货物到乙地,只能是人来挑马来驮,这样量既少、运费昂贵,十分费事,非常麻烦。聪明的劳动人民,就充分利用河道开发水路交通运输。最初用木筏或竹筏来载人或运货,但很不安全,容易出事故,往往货毁人亡,悲剧不断发生。最后人们才用木料锯成木板制作成船,这样浮力增大,较稳定,极大减少事故发生。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发现用红樟木做成的木船,耐水性强,能经受住河水长年浸泡,腐烂很慢。后来又用桐油涂抹于船的表面,就更增加了木船的防腐性能。根据船的功能需要,制作成了货船和客船。货船主要是载运货物,客船主要是载人,也可载些小量货物。两种船只因功能不同,舱内构造也就不同。

       当时的客船就称为“揽载儿”。

       一般的揽载儿船长15米,宽2.5米,分为三个舱,前舱长4米,是旅客上下船的必经之地,也是6位船工操作平台,下水船扳桨的地方。6位船工中1位是前驾长,站在船头撑檺杆的领江。前舱的舱板下面即可堆放货物或可存放鸡牲口。船的中部是客舱,有8米长,旅客要下一步梯子才进入客舱,中部立有桅杆。船的两边搭上木板,便是旅客的坐凳,客人坐在船的两边,中间可堆放货物和人行道。客舱上面是用半圆形的船棚盖着,是用竹杆和篾箦做的船棚,旅客就不被日晒雨淋了。船棚上可供船工行走,也可堆放一些在客舱里盛不下的大型货物。最后面是尾舱,是后驾长(艄公)掌舵的地方、艄公站在高台跳板上,能看见和指挥前舱船工们的劳作。后舱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设有灶头,为船工们煮饭,这些工作就是在船舱中收费的船工所肩负的。

       从胡市到泸州是下水船,6位船工就站在前舱船板上扳桨。若遇有下水风便在桅杆上张开船帆,借助风力助推行船;若遇急流险滩,便可原地坐在船桨上休息一会儿,险滩过后又开始扳桨,这样也就不会影响行船速度,劳逸结合,精力充沛。6位船工扳奖的动作必须整齐统一,船才行得快。下水船一般2个小时便可抵达至泸州的枇杷沟码头。从泸州到胡市是上水船,船工们就更辛苦了,前驾长一人站船头用檺杆撑船外,其余5名船工就要脱去衣裤,围块汗帕子、涉水上岸拉纤。几十米长用竹丝做成的纤绳底端拴在船尾的横担上,穿过桅杆顶端的铁圈子,被船工们上岸拉着。船工们拉纤也不是用手来拉的,是用一块白布做的搭连口袋,一端栓在一根一米长的麻绳上,麻绳另一端固定在一个小圆盘上,就用这个小圆盘绞在纤绳上,搭连口袋就笼在船工的肩膀上,船工们就用肩膀向前倾来拉纤,牵引着船向前进。若遇上水风即可在桅杆上张开风帆助力,船就会前行快一些,般工们就要轻松一些。人们常说船工们拉纤完全是“脚蹬鹅板儿手刨沙”,是的,若遇上险滩急流时船工们完全是爬地前行,脚要用力蹬,双手要用力爬,才能冲过急流险滩。若稍有不慎,动作不统一,力量分散,船就会“打张”,即遇到危险,船就会向下游冲去,往往船翻或船被礁石碰烂,河水涌进船里,旅客和货物就遭受劫难,直接关系到旅客生命财产安全。若来到一个大河湾时,艄公就指挥船工们上船,需要“抛河”,即喊着船工号子把船橫渡过河去,推到对面河岸,再上岸拉纤。可见上水行船船工们是十分辛苦的,湿一身、干一身,哪怕岸边是悬崖陡坎你也得向前冲,不能后退,否则船就会“打张”出现险情。

       就胡市至泸州的揽载儿,一般是两只船每天对开。由胡市发出下行船,泸州发出上行船,均是早上6点钟开船。下水船从胡市到泸州2个小时可到达,上水船从泸州到胡市要3个多小时才能抵达。午后两点钟双边准时开船。揽载儿船的开通为两地及沿江人民的交往和商品流通提供了极大便利,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胡市人早上乘船进城有几个小的购物或办事时间,午后二时就又可乘船返回。要带的货物可随身带走,十分便捷。若是走路进城是四十里路,要走半天,走得两腿发软、精疲力竭。

       在沱江河上开通揽载儿船的航运业务的码头还很多,比如胡市下游的和丰场、胡市上游的海潮、通滩以及境外的长滩、怀德、赵化等,均开通了揽载儿船到泸州的航运业务。沱江当时为沿江人民物资交流、人员交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功不可没。

第一次坐船的尴尬

       在我四岁那年正逢汪姨妈六十大寿,她家住在泸州小市镇汪公馆。在生日的头天午饭后,母亲带着我到泸州汪府走人户。当我穿着母亲千辛万苦特为我缝制的新衣服、新鞋子,不知有多高兴,让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羡慕不已。午饭后母亲给哥哥们交待了注意事项,就牵着我的手离开家门,前去渔码头赶揽载儿船。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坐揽载儿船,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感到非常快乐和兴奋。到河边后看到碧波荡漾的江水是那么宽阔浩瀚、波光粼粼,真叫人爽心悦目、心旷神怡。母亲小心翼翼地牵着我要过跳板上船,叫我千万不要东张西望,一定看着跳板走,不能踩虚脚掉到河里去了。我是第一次过跳板,内心非常害怕。在我心中这就是一道独木桥啊!四方没有扶手,上下没有依靠,完全没有抓拿,万一心一虚、脚一抖就要掉下去,多危险呀!我不敢上跳板,看到这么高这么长的跳板我就胆战心惊,当时我就吓哭了,要母亲抱我上船。当时我虽然只有四岁大,但身体较胖,体重有几十斤,母亲又是个尖尖脚、体力不支、自身过跳板都有些心虚,根本无法抱我上船,见我又哭又闹,母亲恼羞成怒,伸手在我屁股上拍了两下,骂道:“不上跳板,你就跟我滚回去!”其实我哪里想滚回去啊,同母亲一起走人户是几弟兄都求之不得的大好事,在四弟兄中好不容易才争取到的福利,我岂有白白放掉之理!就是想撒下娇而已,我必须麻起胆子也要上。于是我横下一条心,擦干眼泪,硬着头皮,鼓足勇气跟着母亲过跳板。牵看母亲那一只手中都有汗,既温暖又有力的大手,心中便有了主心骨,颤巍巍地眼睛死死盯住跳板,一步一趋,终于走过了七米长的跳板,头上汗水都吓出来了,好不容易平安登上了船头。

      一迈上船头,大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又是一番崭新的视野,刚才的恐惧一扫而光。看见江面波涛滚滚,宽阔浩荡,河风扑面,带着丝丝鱼腥味,让人特别清爽。跟随母亲下一步梯子进入船舱,到紧挨船边的木板上找地方坐下。母亲一到来,好多先到的熟人或亲戚朋友便与母亲打招呼,母亲一坐下,就与同船的乘客谈笑风生。我见母亲与大人们谈兴正隆,正是我梭边边的时候,在这特殊的时空里,感到一切都是那样新鲜,在船舱里东看看西望望,又从船头走到船尾,全是我从未感受过的新事物。正当我东张西望时,开船的时间到了,只见船工们把跳板拉上船,前驾长拔起檺杆,开始用力撑船。当船一离开河岸,船身一动,刹那之间,我突然感到天旋地转,看到河岸在跑动,岸上的房屋、树子全都在动。我感到大势不好了,在我的认知里,马上即将发生天崩地裂、地动山摇的灾难,房屋即将倒塌、大树即将倒下,危险即将向我扑来。于是我“哇”的一声惊叫,直扑母亲怀抱,吓得我惊慌失措,“妈妈呀,山要跨,房要倒,怎个整啊!”大哭起来。母亲知道我是看到船在河中行走,被眼睛看到的岸边物象吓到了。母亲紧紧抱着我,轻轻拍着我的后背,亲切地跟我讲:”幺儿,不用怕,这是我们坐的这只船在河中前行,是我们坐的船在动,而不是岸上的房屋、山头在动、不会发生山崩地裂,房屋不会倒塌,不会有危险发生,只要你在妈妈身边就是安全了。”听到母亲如此多次耐心地解说,又悄悄在母亲怀里偷偷地看看船上的人,没有一个有惊惶失措的表情,我才相信母亲的话就是真理,相信不会有危险发生。仍然看见山头和房屋、树子不断向后面跑去。很多年以后想起这次惊吓,全是自己无知无识所致。直到上了中学学了《物理》知识后,一切都就迎刃而解了。

揽载儿船的发展和终结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由机器取代繁重的体力劳动已成为人们的向往和追求。历史进入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普遍将柴油机作为动力源运用于船上作为动力,这样就产生了机动船。同时就将铁壳船取代了木质船,取代了千百年来用人工扳桨和拉纤的历史。人们对这种新式船叫做“汽划子”。它正式取代了盛行多年的揽载儿船,取名为“客船”。

       由木船到铁船、由人力船变成机动船,这是在沱江航运史上的重大突破和发展。用柴油机作为动力取代了千百年来用人工扳桨,人工拉纤的历史,这就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长期船工们含辛如苦用体力扳桨,上水船还要下河涉水拉纤,冒着生命危险非常艰苦。特别是涨洪水的时候,时有船工被洪水卷走,淹死于河中的事故发生。使用机动船载人拉货,就极大地减少了船工们的危险和辛苦。这就是沱江航运史上的重大进步和开拓。

       铁质客船的制作要比木质揽载儿要小巧很多,没有那么长和宽,显得小巧玲珑。也就减少很多人力,只要一个前驾长接待旅客上船,一个后驾长掌舵,一个技工开机器,一个卖船票就行了,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机动船航行速度要比人力船快得多。由胡市到泸州下水船,沿途要上人,一个小时就能到,从泸州到胡市是上水船,不到两个小时就能到达。极大地缩短了路途时间,方便了旅客。

       历史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陆地上的公路已四通八达,汽车到处跑。加上在流滩坝修建水力发电站、建起了拦河堤。从此沱江上的水上航运就戛然而止。简阳的棉运,内江的糖运,自流井的盐运,早就不再走水上运输了,而是采用更为便捷的陆上汽车运输了。上游各码头不再开通揽载儿船载人拉货,而是开通了客车载人拉货了。至此,在沱江河上开通了千百年的揽载儿船就不复存在了。因为它没有客车那样方便和快捷,人们自然就选择了客车,爱上了客车。由陆上的客车代替水上的揽载儿,这也就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上世纪八十午代至今,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沱江河上的揽载儿船已成为人们的记忆,而对于年轻人来讲,当然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根本就不知道揽载儿是何物。故借文史平台,用简约文字记述沱江河揽载儿船的前世今生。告诉未来的人们,在沱江悠久的航运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让它成为过去,让它走进历史,让它成为人们心中永久的印记。

  • 天府信息快讯LOGO

    欢迎访问天府信息快讯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