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天府环交 > 正文
傅自强:在更多的优良天气下建圈强链 需要更好地治理臭氧污染

来源:    综合作者:     2022-12-14 17:30:36    浏览量:


        傅自强(成都市老科协老专家咨询工委)    

   经济发展,建圈强链,需要有更多的优良天气环境。成渝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成都都市圈,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和厐大复杂布局、千丝万缕联系的产业链的正常运作,都需要有更多更好的优良天气。这样,创业者们在一个舒适清洁无污染的优良天气环境中,人们的聪明才智精力体力才有可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在建圈强链中创造出更多更好更美的业绩。

  而我们成都的天气,一年365天中,仅有不到300天(2021年299天)的优良天气,其余的60多天,成都人都会在有轻度中度污染的日子里度过,换句话说,在成都每周都会有一天以上的中轻度污染的“坏天气”。这60多天的“坏天气”,有40多天是以微细颗粒物(pM10,pM2.5)为主要污染物的轻中度污染天气;有20多天是以臭氧为主要污染物的轻中度的污染天气。所以,对臭氧的更好治理,也是增多优良天气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1,天气优劣的评判标准。

    现在成都的优良天气数一年比一年增多,那么什么样子的天气才是优良天气呢?从环境和气象科学的角度来评判是否是优良天气,不能仅仅以肉眼为准来作标准。蓝天白云阳光灿烂就一定是优良天气?在炎炎夏日,往往正是臭氧出来危害人类的时候。其实,在天气预报的“空气质量指数(AQI)”中,已经分别列出:参与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为PM10、PM2.5、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臭氧浓度综合而得。而臭氧的比例,以空气污染指数为标准的是否优劣中,已经起到了一定作用。人们常常忽视的蓝天白云的臭氧污染,其实它也是判断天气是否优良的重要标准。当臭氧浓度>150微克/立方米时,为中度污染;150-200微克/立方米时,为重度污染。这时的天气,按环境和气象科学就判定为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污染天气,而绝非优良天气了。

  成都的优良天数,近10年来有了非常明显的增加,从2013年的全年仅仅132天(36.16%)到2021年的299天(81.9%),世上罕见。但同全国(339个)城市2021年年平均优良天数319.4天(87.5%),相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必须要更加努力,赢头赶上。

  2,臭氧及其利弊。

  臭氧,是一种浅蓝色气体,有难闻的魚惺味气味。臭氧是氧分子与一个氧原子相结合而成,是氧的同素异形体,正确的名字应该叫“重叠原子氧”。臭气在高空25公里以上,50公里以下的平流层中,形成了厚厚的2-3公里的臭氧层,很好地吸收和阻挡了太阳强大的对人类有害的(99%)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不受紫外线的伤害,不愧为“地球卫士”。但,在地表800-1500米以下的近地面空气中,如果臭氧浓度超过一定限值(160-200微克/立方米),就会形成“臭氧污染物”,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对呼吸系统、皮肤、眼睛等有较大的伤害,成为人类的“隐形杀手”。

  3,臭氧的治理。

  同雾霾污染一样,臭氧和雾霾一直是人类不易治理的两个“恶魔”。“雾霾”在人类的精心大力多年治理中,已经有明显改善,不少国家和地区已经得到了或正在有效治理。但,对“臭氧”的治理,至今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地区,有治理臭氧的成功范例或可以借鉴的经验。臭氧污染治理是一个世界难题。

  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治理臭氧的先进经验,成都市经过充分准备和筹划,早在2015年就开始有计划地治理臭氧污染。每年与治理雾霾协同,特别注重夏季臭氧的治理,制定了详细的治理方案和行动细则,坚持精准治气、科学治气、依法治气。在臭氧治理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6年臭氧污染天数为46天,2018年臭氧污染43天。这个成绩令世人瞩目。可臭氧污染治理是复杂艰难和长期的工作,也会有反复和波折。“2020年,受不利气象影响,成都自4月以来,连续遭受臭氧污染过程,截至8月9日,成都市优良天数同比减少18天,臭氧浓度同比上升16.8%。”(《成都日报》2020.8.12-05)可见,臭氧已成为影响成都夏季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而且可能还会有反弹。但是,经过艰苦奋斗不邂努力,“成都在2021年同比压减臭氧污染天数18天,臭氧浓度同比下降10.7%。基本遏制住了臭氧污染日益严竣的态势。”(《成都日报》2022.1.12.-02)。

  近地面(1500米以下)臭氧的来源,一是,大气中的臭氧90%集中在平流层(距地面12-85公里)。而对流层(距地面12公里)中仅有10%的臭氧。对流层中的臭氧有时会有逃逸,逃逸的臭氧进入近地面空气中就会成为臭氧污染物。这是一个无定量的复杂过程,影响因素和逃逸规律也无从知晓。二是,地面人为释放的臭氧前体物,氮氧化物(NOx)与挥发性有机物(VOCs)。这就需要对产生这些前体物的地点、单位、人群、时间、规模等等,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地调研、定性、定量,然后再据具体情况作出正确和完善的处理,尽可能作到旣要治理臭氧污染,又不能影响发展经济和人们的正常生活。这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

  4,为有利于今后更好地治理臭氧污染,大幅度提高成都的优良天数,提出以下拙见。

  4.1,臭氧污染知识信息的传播和科普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对于人们对“雾霾”的了解认识,人们对“臭氧”的了解认识较少。这不能不与我们对“臭氧”的知识信息的传播和科普教育不够有直接关系。当然,“臭氧污染”的“迷惑”性,也常常被人们忽视。炎炎夏日,蓝天白云,艳阳高照,正是“臭氧”浓度迅速升高,污染增多,危害加重之时。人们常常误以为是多么好的艳阳天啊!也还有这样的误解:夏季高温下,要预防中暑、热射病、日光皮炎,却万万没有想到还会有“臭氧污染”带来的呼吸系统、眼睛及皮肤的损伤。臭氧浓度过高,还会影响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利用,导致粮食减产。

  4.2,臭氧污染的预报滞后,防护欠佳。

  臭氧污染的信息常常滞后,防不胜防,人们颇有异议。而今,雾霾的污染指数及强度,已经列入气象预报。可“臭氧污染”的情况和强度,不便从气象预报中寻觅。因为,臭氧污染一般在下午,上午和下午的臭氧浓度,大相庭径,也给预报带来不便。但,如果气象预报能将“臭氧污染”时间时段比较即时准确即时报告,那么这对产生臭氧前体物的污染者是一个警示和督促;市民可以尽可能避开臭氧污染,少受伤害,还可以有时间去监督和发现那些产生臭氧前体物的部门单位和个人。

  臭氧是纳米级(千分之一微米)的分子类空气污染,不像雾霾主要是细颗粒物微米级气溶胶污染。臭氧的个体防护用口罩(乃至防霾口罩)和墨镜,都对保护呼吸系统和眼睛无效。所以,应该加强对臭氧的个体防护的研究,为群众提供简便易行的预防措施及方法,尽可能减少臭氧对人的危害。

  4.3,对“次生臭氧”前体物的遏制治理需进一步清理漏掉的前体物。

  近地面臭氧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流层逃逸的臭氧,这与经纬度、地形地貌、气象气温气压湿度等有关,其时间时段数量多少,无规律可寻,也是治理“臭氧污染”成为“世界难题”的最主要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生成臭氧的前体物-氮氧化物(NOx)与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高温、日照充足、空气干燥条件下,通过光化学反应。其产物,除了给“雾霾”增添了帮凶“二次气溶胶”外,就会生成“臭氧”,与大气中原有的“原生臭氧”相应,可称为“次生臭氧”。对于“次生臭氧”的治理,很显然,就是遏制前体物-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我们现在对已清查出的前体物生产单位作到了精准施策,依法管控,其效果是明显的。但对一些漏掉的前体物,需要进行彻底清理。比如,成都市上万家擦皮鞋摊店,每天10余吨的“绒皮翻新剂”(一种有机溶剂)排放不可忽视。又如,成都的十余万只狗的狗粪狗尿也上千公斤。再如,每天数百架次飞机起降,数百万辆汽车其燃油不完全燃烧排放有机污染物。还有,在成都老旧小区两三百万个家庭厨房里油烟直排比比皆是。

  4.4,充分发挥本土科技人才、科研院所、高校等,治理“臭氧污染”的积极性要加强。

  我们四川省、成都市,在环境工程和气象工程方面,可以说专业齐全,人才济济,历史悠久,成果累累。与治理雾霾和臭氧相关的专业人才、单位更是数不胜数,各显风采。比如,以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气象学院(现信息工程大学)等为首,其环境工程,气象工程的学术技术水平在西部领先。省市内众多科技工程研究设计院所,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国内知名。省市生态环境、气象、环保产业等学会协会,汇聚了不少能人精英。还有数以万计的退休环保气象科技人员、环保自願者,藏龙卧虎、老有所为者不在少数。其中的独特见解和实用技术尤为可贵。应该更好地协调鼓励,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4.5,在治理“臭氧污染”中,敢为人先,不断创新的精神尚需继续发扬。

  我们蜀人,历来就以睿智聪慧、机敏过人称著,历史上名人奇人灿若星辰。就是在攻克“成都雾霾”的艰难历程中,十年磨一剑,我们四川成都本土科技精英和管理专家们,就创新成功了实用于成都平原的“数智环境五步闭环工作法”,“智慧工地”,“(建筑)深坑天幕式除尘净化系统”等,得到了肯定和好评。还有,在党和政府的直接组织领导指挥下,得到了国内权威的指导,通过我们本土管理及科技人员的锲而不舍的艰苦奋斗,全民参与,“成都雾霾”治理成绩卓著。我们在治理雾霾时协同治理世界难题“臭氧污染”中,也应该继续发挥这种敢为人先,越是艰险越向前,锲而不舍的精神,去攻克“臭氧治理”这道世界难题,或者去接近这道世界难题,做出我们蜀人应有的贡献。


  • 天府信息快讯LOGO

    欢迎访问天府信息快讯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