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蒲宇伦:农耕文化进校园之浅见

来源:    综合作者:     2023-05-28 16:59:46    浏览量:

        最近走了一些学校,见到一些可喜的场景。有的校园将荒土开开辟为小农场,种的玉米已经戴起了红帽子,瓜豆正在放花,桃树李树挂满了果子;有的学校给附近农民租赁土地开办庄稼种植园,每个班都有一小块蔬果试验地,种上番茄、海椒、黄瓜、茄子等;有的学校在走廊上办有农耕文化专栏,内容有24个农时节气的介绍,有传统农耕器物如犁头、耙子、镰刀、风簸,碾子、蓑衣斗篷的介绍。学生的食堂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珍惜粮食的图标,处处可见。四川省一级示范性(引领型)的兴文二中将和山校区部分山地规划为学农实践基地,从去年开始便组织高一新生开垦荒地种植蔬果,进行地膜覆盖与不该对幼苗生长有何差异的对比试验,探索气候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部分学校为了落实劳动教育,因地制宜开辟种养殖基地,有的规划了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如洗衣、煮饭、做简单的家常菜等等,体会劳动的乐趣。但并没有上升到对学生进行“农耕文化教育”的高度;还有不少的学校劳动教育还只是停留在口头说教或排在课表上而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劳动教育从理论上讲是要提高学生对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未来,劳动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最广阔的天地,农民是人口比例中的主题,我们的中小学生绝大部分是农民的孩子。农耕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大脑,传承农耕文化,弘扬优良的民俗民风,让广大的农村孩子立志成人成才,不忘父母,不忘农村,不忘家乡,为建设幸福和美的乡村让山更青,水更绿,天更兰,让农村的父老乡亲日子过得更香甜。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耕读文化就是乡村的灵魂。农耕文化三进应该列入基础教育,课本里应该有这方面的内容,校本教材里应编入这方面的内容。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应当对农耕文化有深层次的理解,有较全面的认知,才能在各项教育活动和各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自然地融合进农耕文化的内容,让耕读理念进入校园,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心灵。 采取有趣味,有魅力,有温度,有情怀的教育方式,这对当前学生的实际,特别要注重珍惜劳动成果,不浪费粮食;懂得“粒粒皆辛苦”的真谛,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自觉涵养“勤俭节约”的习惯和品行,要树立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敢于担当,立志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孝敬父母的家国情怀。 

  如何使农耕文化实实在在进入校园起到化人培才的作用呢?笔者有以下几点浅见;

      首先我认为农村学校的学生按照不同的年龄都应当组织他们参加一定的农业劳动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双星日,回家参加农耕劳动,要名正言顺地作为家庭作业给家长联系,取得支持,收集信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参加农耕实践的收获体会;也可充分利用学校空闲土地,开办小农场,建立农业劳动实践基地。第二,组织老师和学生到附近农村进行社会调查,配合村社收集当地的乡风民俗,民歌,农谚,农耕器物协助村社举办农耕文化实物展;参加农村的丰收活动,体味农耕的快乐。其三,学校可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学习有关农耕文化的知识,如农耕生产,生活与农耕文化的关系;农耕文化概括起来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这八个字,其深刻的内涵是什么,“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元亨利贞,生生不息”“天时地利人和,顺其自然,天人合一”这些内容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其四,学校是农村文化振兴的主要阵地,也是农业科技普及的依托,学校有責任向所在地的农村,农民宣传科学知识,普及科技常识,改变农村存在的不良风气和迷信陋习,树立优良的校风影响当地的乡风民风。

     农耕文化进校园,

     劳动实践润心田。

     春种夏耘勤耕乐,

     秋收品尝硕果甜。

(兴文老科协蒲宇伦)


  • 天府信息快讯LOGO

    欢迎访问天府信息快讯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